1702077942
1702077943
他反对从心论仁,进而倡导从实践论仁,说:“一介之士,仁具于心;然具心者,仁之端也,必扩而充之,著于行事,始可称仁。孟子虽以恻隐为仁,然所谓恻隐之心,乃仁之端,非谓仁之实事也。孟子又曰:仁之实,事亲是也。是充此心,始足以事亲,保四海也。”“孟子论良能、良知,良知即心端也,良能实事也。舍事实而专言心,非孟子本指也。孟子论仁,至显明,至诚实,亦未尝举心性而空之迷惑后人也。”[147]以心论仁只是仁的端倪,还不是真正的仁,仁得到真正实行,有实际意义才是真实的。孟子讲的事亲就是仁的实行,从身边做起,扩充发扬放之于四海。理学诸家讲仁偏于心,强调内在超越,在阮元看来是曲解了孟子。
1702077944
1702077945
阮元对历史上出现不仁的情况给予痛斥,说:“不知古天子诸侯之不仁者,始于不敬大臣,不体群臣,使民不以时,渐至离心离德。甚至视臣如草芥,糜烂其民而战之,若秦、隋之杀害群臣,酷虐百姓,行不顺,施不惠,家邦皆怨,是不仁之至也。究其始,不过由不敬不恕,充之以至于此。浅而言之,不爱人,不人偶人而已。若有见大宾、承大祭之心,行恕而帅天下以仁者,岂肯少为轻忽哉!此所以为孔门之仁也。”[148]古代不仁的帝王诸侯对臣民无爱慕之心,臣民与君主离心离德,杀戮就会出现,生灵涂炭,凡此皆不仁所为,也就是人不相偶,彼此不敬重,因此有必要高扬仁的人相偶之义,把仁视为人相偶,说明处理好人际关系对社会稳定如此重要。
1702077946
1702077947
阮元从训诂考据出发论仁在当时引起反响,有赞同的也有批评的,以下引几家代表性的意见。
1702077948
1702077949
凌廷堪对阮元讨论《论语》“克己复礼”中的“己”字以为不作私欲解而解为“人己对称”,表示肯定并加以发挥,说:“人己对称,正是郑氏相人偶之说。若如,《集注》所云,岂可曰为仁由私欲乎?再以《论语》全书而论,如不患人之不己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修己以安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皆人己对称。”[149]朱熹的《四书集注》解《论语》“克己复礼”中的“己”为私欲,凌廷堪以为纵观《论语》讲“己”字皆指“人己对称”,即与别人相对而言的“自己”,如果解为“私欲”则文理不通。作为汉学家凌廷堪赞同阮元的说法,因为这是从考据引出义理。
1702077950
1702077951
理学家方东树的观点则与阮元不同,他说:“以人偶论仁之用,则可;以人偶论仁之礼,则不可。《春秋元命苞》仁者,情志好生爱人。韩子言博爱谓仁。周子言爱曰仁。程子言爱非仁。韩子、周子言其用;程子言其全体。要之,圣门论仁,此两义必兼备,倚于一偏则不尽。”[150]指出阮元以相人偶解释仁是重在应用而忽视全体,论仁应该兼顾体用,阮元的仁说是片面的。方东树倾向于宋儒论仁。
1702077952
1702077953
夏炘说:“果如此书(按即《论语论仁论》)之说:必有二人,而仁乃见。则颜子三月不违仁,是颜子之心三月不违于相人偶矣。”“求仁而得仁,是求相人偶而即得之,杀身以成仁,是杀身以成人偶也。其可通乎?其不可通乎。”[151]夏氏的观点大体与方东树一样,指出以相人偶解释的片面性,儒家的仁字含义颇丰,仅以相人偶诠释不能穷尽其内涵,如夏氏所取《论语》中的几个实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1702077954
1702077955
以上通过对几位主要汉学家思想的阐述可见,清代儒学由理学转化为汉学,其特色是由形而上慢慢地落实到形而下,由抽象思维向日用伦常转进。在这一过程中,思想中思辨的成分愈来愈淡,务实的色彩愈来愈浓,这一点与汉学家们所采用的方法不无关系,也就是说他们谈思想是建立在经验层面上的。
1702077956
1702077957
[1]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对凌廷堪礼学有系统研究。
1702077958
1702077959
[2]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十六,《好恶说》下,中华书局,1998年,第144页。
1702077960
1702077961
[3]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四,《复礼》下,第31页。
1702077962
1702077963
[4]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十六,《好恶说》下,第144页。
1702077964
1702077965
[5]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十六,《好恶说》下,第142页。
1702077966
1702077967
[6]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四,《复礼》下,第32页。
1702077968
1702077969
[7]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十六,《好恶说》下,第142页。
1702077970
1702077971
[8]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十六,《好恶说》下,第143页。
1702077972
1702077973
[9]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十,《汉十四经师颂》,第79页。
1702077974
1702077975
[10]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三十五,《戴东原先生事略状》,第312—313页。
1702077976
1702077977
[11]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三十五,《戴东原先生事略状》,第317页。
1702077978
1702077979
[12]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二十四,《复钱晓徵先生书》,第221页。
1702077980
1702077981
[13]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十,《荀卿颂》,第77页。
1702077982
1702077983
[14]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十,《荀卿颂》,第76—77页。
1702077984
1702077985
[15]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十,《荀卿颂》,第77页。
1702077986
1702077987
[16]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四,《复礼》上,第27页。
1702077988
1702077989
[17][18]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四,《复礼》上,第28页。
1702077990
1702077991
[19]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四,《复礼》下,第32页。
[
上一页 ]
[ :1.7020779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