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79059
1702079060
他也重视德、威、财兼顾,说:“国立于三,行之以一。夫维心以德,养尊以威,合众以财,财匮则威不行,威沮则德不立。”[137]德、威属于政治,财属于经济,其中财是基础,政治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他重视社会调查,关心人民疾苦,所提出的诸种经世革新方案注重落实。所作《说储》缘起说:“嘉庆辛酉(嘉庆二年),天津姚承谦从余游,问古今治乱之故,予与极论斟酌损益、可措施补救者,作《说储》二篇。”[138]所作经世之文《说储》是源于实际的产物。在《说储上篇序》中,他称:“苟有用我,持此以往,虽三代之盛不可妄期,汉唐二宗复见于今日。”[139]包世臣负有经世之才,但不为当道所用,其抱负未能很好实现,因此才有此一段感慨。
1702079061
1702079062
陶澍(1778—1839),湖南安化人。他幼受庭训,魏源作传称他“少负经世志,尤邃史志、舆地之学,所至山川,必登览形势,访察利病”[140]。二十五岁成进士。嘉庆道光年间先后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直至两江总督等职,为当时的封疆大吏。陶澍倡导经世不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做实事,他为官期间关心国库亏空,专心查清诸多贪污受贿案件,致力于海运和漕运,解决漕运当中的许多困难,重视兴修水利,疏通吴淞、浏河、白茆、孟渎等水道,使之畅通无阻。他关心盐政,改行票盐,力主禁止鸦片,改革兵制等,凡国计民生多有建树。在他周围聚集诸多经世之才,如林则徐、魏源、贺长龄等,魏源评价说:“生平所至兴革务,务挈大纲、导大窾。”[141]
1702079063
1702079064
姚莹(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安徽桐城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任职福建、江苏等地勤于政事,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对他的政绩大加褒奖,称其“学问优长。所至于山川形势,民情利弊,无不悉心讲求,故能洞悉物情,遇事确有把握。前在闽省,闻其历著政声。自到江南,历试河工、漕务、词讼听断,皆能办理裕如,武进士民,至今畏而爱之。”[142]姚莹学以致用,为政颇有成绩,得到民众的爱戴。
1702079065
1702079066
鸦片战争时,姚莹以台湾兵备道率一方军民抗击英国侵略军,英勇卓杰,名垂史册。《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竟因之获咎,贬谪川藏。在颠沛流离之中,他根据亲身经历所得,又“就藏人访西事”,撰成著名的《康輶纪行》一书。全书十六卷接续林则徐《四洲志》和魏源《海国图志》,对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作了较之林、魏更为详尽的介绍。他主张通过深入了解各国的情况,以从中寻求抗敌御侮的正确途径。他说:“若坐并观天,视四裔如魑魅,暗昧无知,怀柔乏术,坐致其侵凌,曾不知所忧虑,可乎?甚矣,拘迂之见,误天下国家也!”[143]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英国侵略者对我国西藏的觊觎,进而敦促清廷加强边防守备,尤具远见卓识。在《复光律原书》中他述及撰写《康輶纪行》用心时说:“欲吾中国童叟皆习见习闻,知彼虚实,然后徐筹制夷之策,是诚喋血饮恨而为此书,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免胥沦于鬼域。”[144]作此书是想要国人了解列强的虚实,以便制定应对策,其目的是“冀雪中国之耻”,图强自存。
1702079067
1702079068
贺长龄(1785—1848),字耦耕,号耐庵。嘉庆十二年(1807)进士。道光年间曾任南昌府知府,负有经世之才,自谓“我辈读书非关身心性命,即系天下国家,余可概置弗阅,实亦无暇旁及”[145]。反对读死书,应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倡导儒家经世致用,必如是方为真人才、真人品、真学问、真经济。他为官也做了许多实事,如官南昌时,“别设自理谳局,详定章程,局员以劳叙考绩”,“日与诸员会食,辄随事究情实,辨疑难,自是讼无留牍”。布政江苏时,“值清江口塞,诏群臣议海运,尚书英和连疏其利,长龄力主之,海运乃行”,官贵州,“以僻远之区,文教不启,长龄乃饬官方练营伍,缉盗贼,赡仓储,种桑麻,民利赖之”。[146]关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他尤其注重经世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如魏源的《皇朝经世文编》正是在他的幕中编辑的,此书的整理与出版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皇朝经世文编》作为清代经世文章的总汇也有他一份功劳。
1702079069
1702079070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号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人。嘉庆十六年(1812)进士,以翰林院编修于道光中官至湖广总督。道光十八年(1838)末,他奉命以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旋任两广总督,迄于二十年(1840)九月被诬革职。两年间,他除了禁绝鸦片之外,还组识翻译西方报刊书籍,大约有五类:一是《澳门新闻纸》六册,并据以选辑《澳门月报》五辑;二是摘译《华事夷言》和《对华鸦片贸易罪过论》;三是据1836年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译为《四洲志》;四是摘译滑达尔著《各国律例》(又译《万国公法》);五是翻译大炮瞄准法等武器制造应用书籍。[147]其中《四洲志》及相关中外文献后来转交魏源,辑入《海国图志》之中。
1702079071
1702079072
徐松(1781—1848),字星伯,浙江上虞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初官编修,后任湖南学政。他“生前仕宦极其蹭蹬,身后并不传铭”[148],但舆地学造诣甚深。嘉庆十七年,徐松获罪遣戍伊犁,伊犁将军松筠嘱咐他续扩祁韵士著的《伊犁总统事略》。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他“即览其山川城邑,考其建官设屯,旁及和阗、乌什、塔尔巴哈台诸城之舆图,回部哈萨克布鲁特种人之流派”[149],历尽艰辛撰成《新疆识略》这一被龚自珍誉为“当代奇作”的西北地理佳作。后又撰成《西域水道记》、《西域水道记校注》、《新疆赋》、《汉书西域传补注》等。徐松研究西北史地旨在通过测道里,明险要,察风土,为边陲开发及其防务提供第一手丰富的资料。他还预感到西北边疆的大患是沙俄,凡书中涉及中俄边界之处,他均精细考证说明。他虽“才不为世用”,但能“著经世书”、“足迹周寰区”、“下笔思济物”,这种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以边疆安危为己任的精神值得称道。他对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奠定清代边疆史地学基础。
1702079073
1702079074
徐继畲(1795—1873),字健男,号松龛。十九岁中举人,三十二岁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他在粤闽为官时多与外国人接触,尤其是美国传教士雅裨理向他介绍世界历史知识,开阔了眼界。再加上他有“究时务”的抱负,“了然于世界大势”之胸襟,撰成《瀛环志略》。他认为,欧洲的扩张已打破过去“求疏通而不得”的世界格局,印度和南洋已经成为列强觊觎中国的据点,面对这种情况,他号召奋起迎接西方的挑战。徐继畲虽然呼吁民族自强,但并非简单咒骂“英夷”,而是缜密客观地研究欧洲诸国。针对中国人认为欧洲为文明低下的“西夷”的传统观念,他指出:“其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长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议。运用水火,尤为奇妙。火器创自中国,彼土仿而为之,益加精妙。铸造之工,施放之敏,殆所独擅。造舟尤极奥妙,篷索器具,无一不精,测量海道,处处志其浅深,不失尺寸,越七万里而通于中土,非偶然也。”[150]客观地介绍了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以便让国人了解,这也是对华夏中心论的批判。他还分析欧洲富强的原因,因欧洲“皆善权子母,以商贾为本计,关有税而田无赋。航海贸迁,不辞险远,四海之内,遍设埔头,固由其善于操舟,亦因国计全在于此,不得不尽心力而为之也。”[151]注意到西方列强以商业为本,发展海上贸易等对其强盛的促进作用。梁启超在评价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时写道:“当时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152]
1702079075
1702079076
乾嘉时期是清朝由强盛到衰弱的转折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日渐衰落,使得一代学人从学理上寻找挽救社会的良方,由此他们开始发出对儒学新学术形态需求的呼唤,于是具有经世特点的今文经学异军突起,经魏源、龚自珍的推崇,发展成一股经世思潮,遂成为嘉道时期的儒学主流。
1702079077
1702079078
[1]参见汪学群、武才娃:《清代思想史论》第一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02079079
1702079080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66页。
1702079081
1702079082
[3]文廷式:《罗宵山人醉语》,《文廷式集》下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813页。
1702079083
1702079084
[4]参见萧一山:《清代通史》第四册第二十九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702079085
1702079086
[5]参见焦循《家训》,以摭拾之学为拾骨学,以校勘之学为本子学,排斥甚力。
1702079087
1702079088
[6]参见罗检秋:《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第一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02079089
1702079090
[7]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春秋论》,《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第24页。
1702079091
1702079092
[8]张鉴等撰:《阮元年谱》,中华书局,1995年,第155页。
1702079093
1702079094
[9]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一,《与陈石士论考订书》,光绪丁丑重校本,第14页。
1702079095
1702079096
[10]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二,《送吴石亭视学安徽序》,第14页。
1702079097
1702079098
[11]夏炘:《景紫堂文集》卷十,《与定海王薇香式三明经书》,咸丰乙卯本,第13页。
1702079099
1702079100
[12]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五,《书别次语留示西江诸生》,第17—18页。
1702079101
1702079102
[13]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卷二内篇二,《原道下》,第140页。
1702079103
1702079104
[14]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三,《评刘润纲的读李翱复性书》,中华书局,2000年,第116页。
1702079105
1702079106
[15]焦循:《雕菰集》卷十三,《寄朱休承学士书》,第203页。
1702079107
1702079108
[16]汪喜孙:《从政录》卷一,《与朱兰坡先生书》,《汪喜孙著作集》,台湾文史哲研究所,2003年,第408页。
[
上一页 ]
[ :1.7020790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