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82421e+09
1702082421 《条议海防事宜》又以“中西各具本末体用论”责洋务派之不实:“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造船、制器,沿海诸省当任其功,各海口机器局亦当渐穷其巧,而求所以自强之术,固有自其本末条理,非数言所能尽。”〔48〕只求西洋之末,而不问西洋之本,以求末为满足,此正洋务派之根本弱点。
1702082422
1702082423 总之,郭氏论“西学”,是以“制度”为重点,以为“制度”就是“西体”;其论“中学”,既讲“制度”,又讲“文化根本”,以为“制度”是“中体”,“文化根本”亦是“中体”。就“器物”、“制度”层面而言,他已放弃“华夏优越论”,承认中不如西;就“文化根本”层面而言,他并未放弃“华夏优越论”,反是肯定西不如中。
1702082424
1702082425 如此则郭氏对于“中体西用模式”的“突破”,就具有多重的意义:就其只论及“制度”为“西体”而言,他的儒、西关系处理格式可称为“中体中用加西体西用”;若以“文化根本”为“西体”,则其儒、西关系处理格式又可称为“中体中用加西用”;若不论中学西学,吾人只承认“文化根本”为“体”,“制度”、“器物”为用,则其儒、西关系处理格式就只能是“中体中用加西用”。
1702082426
1702082427 总之,郭氏在洋务派的“器物西化”之上,重点强调“制度西化”,就其对“西体”的理解而言,是一种“西体西用”格式。然就著者对“西体”的理解而言,他依然只讲到“西用”,“制度西化”依然只是“西用之采纳”,依然是一种“西用”格式。若再加上“中体”,就是“中体西用”,就是比洋务派高出一个层次的“高级中体西用”。
1702082428
1702082429 郭氏明确提出“中西各具本末体用论”,是在光绪元年(1875),而严复提出类似主张是在光绪二十八年,故可谓郭氏此点是一项贡献。严氏《与〈外交报〉主人书》载于光绪二十八年《外交报》第九、十期,其论“中西体用”云:“夫中国之开议学堂久矣,虽所论人殊,而总其大经,则不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西政为本,而西艺为末也;主于中学,以西学辅其不足也;最后而有大报学在普通,不在语言之说。之数说者,其持之皆有故,而其言之也,则未必皆成理。……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议者必欲合之而以为一物,且一体而一用之,斯其文义违舛,固已名之不可言矣,乌望言之而可行乎?”〔49〕
1702082430
1702082431 牛有“牛体牛用”,马有“马体马用”,中学有“中体中用”,西学有“西体西用”,这就是所谓“中西各具本末体用论”。其思维格式与郭氏完全相同,然却晚出,虽其论证较郭氏更为系统完整,但不能谓郭氏无贡献。
1702082432
1702082433 总之,郭氏在儒、西关系处理格式方面至少有两项贡献:一是以“制度”为“西体”,主张中国应“制度西化”;二是主张“中西各具本末体用”,证明“西洋立国有本有末”而非仅限于末之理。此两项均突破了洋务派的思维,均突破了“中体西用模式”。故就其自身立场视之,其格式是“中体中用加西体西用”;就吾人之立场视之,其格式则为“中体中用加西用”,或简称曰“高级中体西用”。
1702082434
1702082435 第五节 对王船山及其思想之推崇
1702082436
1702082437 前谓郭氏固守儒学与中学,并未放弃中学之“文化根本”与“观念大义”,已列示证据如上。兹以其“船山观”为一视角,更证此说之不诬。
1702082438
1702082439 《彭笙陔〈明史论略〉序》赞船山云:“独船山王氏《通鉴论》、《宋论》,通古今之变,尽事理之宜,其论事与人,务穷析其精微,而其言不过乎则。嵩焘尝欲综论元、明二代之史,以附船山之后,而未敢遽也。”〔50〕此处推崇王船山之“史学思想”。
1702082440
1702082441 《重修〈南岳志〉序》赞船山云:“当顺治初元,船山王氏纂辑《莲峰志》,为衡山之一峰,其事典则,其文雅驯。凡历二百二十年,威毅伯曾公刊行王氏遗书,其书始显。又二十年,次青衡山志成,尽揽七十二峰之胜,而其体例犹受成船山。”〔51〕此处推崇王船山之“文章”。
1702082442
1702082443 《船山祠碑记》赞船山云:“自有宋濂溪周子倡明道学,程子、朱子继起修明之,……然六七百年来,老师大儒,缵承弗统,终无有卓然能继五子之业者。……若吾船山王先生者,岂非其人哉!”〔52〕此处推崇王船山之“道学”。
1702082444
1702082445 又云:“尤心契横渠张子之书,治《易》与《礼》,发明先圣微旨,多诸儒所不逮;于《四子书》研析尤精;盖先生生平穷极佛老之蕴,知其与吾道所以异同,于陆王学术之辨,尤致严焉。其所得于圣贤之精,一皆其践履体验之余,自然忾于人心。至其辨析名物,研求训诂,于国朝诸儒所谓朴学者,皆若有以导其源,而固先生之绪余也。”〔53〕此处推崇王船山之“义理”与“训诂”。
1702082446
1702082447 《船山先生祠安位告文》赞船山云:“而其斟酌道要,讨论典礼,兼有汉、宋诸儒之长。至于析理之渊微,论事之广大,千载一室,抵掌谈论,惟吾朱子庶几仿佛,而固不逮其精详。”〔54〕此处推崇王船山学理之“精详”,以为其超过朱子。
1702082448
1702082449 《船山祠祭文》赞船山云:“惟先生根柢六经,渊源五子。养气希踪于孟氏,《正蒙》极诣于横渠。于《易》、《礼》尤极精求,视陈、项更标新旨。允宜追配七十子,位两庑程、邵之班。”〔55〕此处推崇王船山传承孟子与张载。
1702082450
1702082451 《船山祠祭文》赞船山“衍关闽濂洛之宗风,发《易》、《礼》、《诗》、《书》之秘钥”〔56〕。《船山先生像赞》赞船山“约礼明性,达变持危,阐扬正学,是曰先知,二百余年,星日昭垂,私心之契,旷世之师”〔57〕。
1702082452
1702082453 《请以王夫之从祀文庙疏》赞船山云:“我朝经学昌明,远胜前代,而暗然自修,精深博大,罕有能及衡阳王夫之者。……所著经说,言必徵实,义必切理,持论明通,确有据依,亦可想见其学之深邃。”〔58〕此处推崇王船山之“经学”。
1702082454
1702082455 又云:“其尤精者,《周易内传》、《读四书大全》,实能窥见圣贤之用心,而发明其精蕴,足补朱子之义所未备。……尤于陆王学术之辨,析之至精,防之至严,卓然一出于正,惟以扶世翼教为心。”〔59〕此处推崇王船山之“易学”与“经学”。
1702082456
1702082457 咸丰八年七月二十六日之日记赞船山云:“予谓船山苦节,当时无及者。……乙舟因述往岁为袁漱六撰船山祠联云:“痛哭西台,当时水殿仓皇,知己犹余瞿相国;栖迟南岳,此后名山著述,比肩惟有顾亭林。”〔60〕此处推崇王船山之“气节”。
1702082458
1702082459 王立新曾撰《跨越历史的心灵沟通》一文,谓郭氏“不愧为船山思想二百余年之后的第一个真正的知音”,认定“郭嵩焘对船山的评价超过鸦片战争以前所有对船山的评价”,包括陶澍、贺长龄、邓显鹤、段谔庭、唐鉴、魏源、罗典等湘人,甚至“较曾国藩的看法更宏阔,更能接近船山思想的真谛”。〔61〕
1702082460
1702082461 若此种说法是对的,则更证明郭氏固守中学之“文化根本”与“观念大义”之不诬。因为船山就是中学“文化根本”与“观念大义”之“卫士”,推崇船山无异于推崇中学之“文化根本”与“观念大义”。
1702082462
1702082463 船山《黄书·原极》云:“故圣人先号万姓而示之以独贵,保其所贵,匡其终乱,施于孙子,须于后圣,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62〕《春秋家说》卷三中又云:“中国于夷狄弗言战。……殄之不为不仁,欺之不为不信,斥其土夺其资不为不义。苟与战而必败之也,殄之以全吾民之谓仁,欺以诚行其所必恶之谓信,斥其土则以文教移其俗,夺其资而以宽吾民之力之谓义。仁义以信,王伯之所以治天下,匡人道也。”〔63〕此均为捍卫中学之言论。
1702082464
1702082465 冯友兰论船山云:“在学问广博和体系庞大这两方面,他都可以成为后期道学的主将,跟前期道学的主将朱熹并驾齐驱。”〔64〕又说:“他的著作对于中国封建文化和古典哲学作了总结,可以为继承人所凭借,这是他的最大的贡献。”〔65〕船山之于“中学”,是承上启下者,其于中学之“文化根本”与“观念大义”,常以“不可使异类间之”的态度捍卫之。则可知郭嵩焘捍卫船山,实际上就是在捍卫中学之“文化根本”与“观念大义”,与曾国藩之捍卫船山,目标相同。
1702082466
1702082467 第六节 “控御夷狄之道绝于天下”论
1702082468
1702082469 郭氏以为中国原本有一套“控御夷狄之道”,但“西夷之祸”到来之时,此道已绝于天下。此道之根本是“和”而非“战”,是“以理折”而非“以力争”。
1702082470
[ 上一页 ]  [ :1.7020824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