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82938
王韬以为英国所采“君民共主制”,是泰西诸国最好的,“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69〕。至于中国“三代以上”,推行的也是“君民共主制”,行“君主制”乃自秦而始:“三代以上,君与民近而世治;三代以下,君与民日远而治道遂不古若。至于尊君卑臣,则自秦制始。……呜呼!彼不知民虽至卑而不可犯也,民虽至愚而不可诳也。”〔70〕政制改革的目标是“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必强”。〔71〕
1702082939
1702082940
《达民情》一篇,亦论及“政治制度西化”:“试观泰西各国,凡其骎骎日盛,财用充足,兵力雄强者,类皆君民一心。无论政治大小,悉经议院妥酌,然后举行。……由此观之,中国欲谋富强,固不必别求他术也。能通上下之情,则能地有余利,民有余力,闾阎自饶,盖藏库帑无虞匮乏矣。由是而制器则各呈其巧,练兵则各尽其材。上下同心,相与戮力,又安见邦本既固而国势不日隆者哉!”〔72〕实现“君民共主”,被抬到最基础之地位。
1702082941
1702082942
《禁鸦片》一文赞英国政制说:“英国于国家大事,多民为主而非君为主,苟民皆欲禁,君亦不能强民以不禁。”〔73〕《纪英国政治》一文赞英国政制说:“由此观之,英不独长于治兵,亦长于治民,其政治之美,骎骎乎可与中国上古比隆焉。其以富强雄视诸国,不亦宜哉!”〔74〕《上当路论时务书》赞英国政制说:“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志而通之。即如泰西诸国,亦非徒驰域外之观者也,其善于治民者莫如英,……夫如是,然后能行之久远。”〔75〕英国式的“君民共主制”,似是王韬心中最为理想的“制度西化”模式。
1702082943
1702082944
《除弊》一文论及“所当因革者”六条,基本属于“制度西化”范畴:清仕途,裁冗员,安置旗民,废河工,捐妄费,撤厘金。〔76〕《拟上当事书》则描绘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一曰练兵,二曰造船,三曰制器,四曰选士,五曰储材,六曰重艺术,七曰开垦各矿、广采五金,八曰筑路,九曰理财,十曰慎遣使臣,十一曰厚待外人,十二曰固守邦交。“以上十有二条,皆善后事宜,所当亟行者也。而富国强兵,睦邻备远,亦不外乎是矣。”〔77〕这个近代化方案既涉及“器物西化”,亦涉及“制度西化”。
1702082945
1702082946
相对于“制度西化”而言,“器物西化”是末,“制度西化”是本;相对于“观念西化”而言,“制度西化”是末,“观念西化”是本。王韬已上升到“制度西化”之层面,尤其是倡导“政治制度西化”,他是不是同时亦倡导“观念西化”或“文化根本西化”呢?答曰:否!王韬讲“西化”止于“制度”,他对于“文化根本”有坚定不移之捍卫。
1702082947
1702082948
《原人》捍卫着中国人的“夫妇观”:“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上下,而知礼义之所措。……天之道一阴而一阳,人之道一男而一女,故诗始关雎,易首乾坤,皆先于男女夫妇之间再三致意焉。……故欲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先自一夫一妇始。”〔78〕
1702082949
1702082950
《答强弱论》捍卫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天盖欲合东西两半球联而为一也,然后世变至此乃极,天道大明,人事大备。间尝笑邵康节元会运数之说为诬诞,今而知地球之永,大抵不过一万二千年而已。始辟之一千年,为天地人自无而有之天下;将坏之一千年,为天地人自有而无之天下;其所谓世界者,约略不过万年,前五千年为诸国分建之天下,后五千年为诸国联合之天下。盖不如此,由世变不极,地球不毁,人类不亡。我故曰:善变者,天心也。庄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旨哉言乎!”〔79〕
1702082951
1702082952
《华夷辨》捍卫着中国人的“华夷观”:“自世有内华外夷之说,人遂谓中国为华,而中国以外统谓之夷。此大谬不然者也。禹贡画九州,而九州之中,诸夷错处。周制设九服,而夷居其半。春秋之法,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之进于中国者则中国之。夷狄虽大曰子,故吴楚之地皆声名文物之所,而春秋统谓之夷。然则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也,华则变为夷。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人哉!”〔80〕
1702082953
1702082954
《代上广州府冯太守书》捍卫着中国人的“圣教观”。所提五条建议——广贸易以重货财、开煤矿以足税赋、设保险以广招徕、改招工以杜弊病、杜异端以卫正学——之最后一条,就是专门捍卫中国人之“圣教观”的:“天下之变,愈出而愈奇,杨、墨、庄、老自内而勃兴者也,佛、回、景、祅自外而流入者也。子舆氏距杨墨,昌黎氏辟佛,何则?以其害于孔子之道也。至回、景、祅诸教之进中国,无一人斥其非者,以其道不足与辨也。”〔81〕
1702082955
1702082956
天主教、耶稣教假洋人天算舆图格致之学而东来,“皆足为人心风俗之大害”,原因就是它们正毁坏中国人的“圣教观”:“杨墨之徒不敢与孔子为敌,而孟子犹且距之。佛生西土,其道虽悖孔子,而不敢毁孔子。今天主、耶稣二教,居然以孔子为不足法,圣教为不足遵,昌言于众中而莫敢谁何,此真生民以来所未有也。顾出自西人之口,犹可言也。甚有儒冠而兽行者,一为衣食所驱,遂至随声吠影,恬然不知耻,悍然罔所顾,此不独名教之罪人,实民心之蟊贼,为王法所必诛。……中国之人,每好异而喜新,一若教中之理,事事皆可从,而惟弃绝祖宗,停斥祭祀,为子孙之心所不忍出。”〔82〕
1702082957
1702082958
《代上苏抚李宫保书》捍卫着中国人的“处世观”:“我中国先文教而后武功,重德性而轻诈力,不以近功易远略,耻机心而贱机事。视之若甚拙且钝焉,采之若可狎而侮焉,而久之为其所化而不知,或阴中其病而罔觉。是实能以至柔克至刚,至弱克至强也。自古仁义为国,其敝也衰,甲兵为国,其亡也蹶。是以泰西诸国,其兴勃然,而亡亦忽焉。不见罗马盛于汉,荷兰盛于唐,西班牙盛于宋,葡萄牙盛于明,而今皆衰矣。就在中国而观,商之鬼方,周之玁狁,汉之匈奴,晋之拓跋五胡,唐之吐蕃回纥,宋之契丹女真,其种类或存或亡。而所谓中国者,数千年以来如故也。政事法令未尝改易,土地人民未尝损失。且唐时回人之散居天下,至今何如?宋时犹太人之入处河南,至今何如?奈何欲以暂来之西人,易数千年之中国!用夏变夷则有之矣,未闻变于夷者也。”〔83〕
1702082959
1702082960
中华文明之“观念体系”,实为退却之最后防线,不守则“亡天下”矣;中华文明之“文化根本”,实为退却之最后防线,不守则“亡天下”矣。王韬守之,此即其“观念大义”。
1702082961
1702082962
第六节 “民族文化自信”之坚守
1702082963
1702082964
反对“观念西化”与坚守“民族文化自信”,实乃一体之两面:不有“民族文化自信”,则不会反对“观念西化”;不反对“观念西化”,则无以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王韬之反对“观念西化”,正基于其对于“民族文化”持有坚定不移之信心。
1702082965
1702082966
《变法》一篇称赞中华之“物质文明”以及中国学习西法之能力:“铜龙沙漏,璿玑玉衡,中国已有之于唐虞之世;钟表之法,亦由中国往;算法借根方,得自印度;火器之制,宋时已有,如金人之守汴,元人之攻襄阳,何尝不恃炮火,其由中国传入可知也。其他如火轮舟车,其兴不过数十年间而已,而即欲因是笑我中国之不能善变,毋乃未尝自行揆度也欤!吾知中国不及百年,必且尽用泰西之法而驾乎其上。……无其法,则不思变通,有其器,则必能仿效。西人即不从而指导之,华人亦自必竭其心思材力以专注乎此。”〔84〕“器物文明”之仿效是最为简单的,故王韬开出“不及百年”之预期。
1702082967
1702082968
《使才》一篇称赞中国人才辈出:“今我国人才彪蔚,炳炳麟麟,文章经济足以华国而耀远者,讵乏其人!将见后来宣上德而树远威,必有班定远、傅介子其人者出焉,引上国以自重,辑强邻以来归,必有随何、陆贾其人者出焉。”〔85〕
1702082969
1702082970
《洋务在用其所长》一篇称赞中国地大物博:“故吾尝谓,中国之士博古而不知今,西国之士通今而不知古。……夫我中国乃天下至大之国也,幅员辽阔,民族殷繁,物产饶富,苟能一旦奋发自雄,其坐致富强,天下当莫与颉颃。……强邻悍国虽有觊觎,亦不敢发。自此,可措天下于磐石之安,而致苞桑之固。”〔86〕
1702082971
1702082972
《亚洲半属欧人》亦谓:“而地球中精美之所存,英华之所蕴,则莫若中国。……地球中灵秀沃腴之壤,不过数处,而以中国为巨擘,地球之人,无不欣羡焉。”〔87〕
1702082973
1702082974
《欧洲各都民数》一文称赞中国人口众多:“四大洲中,林林总总,当不知其凡几,而欧洲不过二百数十兆,中国一国得四百余兆,然则生齿之繁,莫如中国。以中国一国之人数,已可抵欧罗巴一洲而有余,岂不盛哉!如就地球四大国而计之,版图户口亦以中国为巨擘。俄罗斯方七十二兆里,户口七十五兆;英吉利方八十兆里,户口二百零九兆;合众国方三十兆里,户口三十二兆;中国方五十兆里,户口四百兆。是则天下诸邦人民之众,无有出于中国上者。顾有众尤贵能善用其众,则富强之术,保卫之方,可不亟讲也哉!”〔88〕“人口众多”未必尽是“负担”,“能善用其众”就不是“负担”。西洋近代文明驱人口而递减,并不能代表人类文明之发展方向。
1702082975
1702082976
《遣使亲俄》则称赞中国之国际地位,认为中国乃“天下之关键”:“至今日而中国之安危强弱在善处英俄之间,而英俄安危强弱之所系,亦在乎中国。盖中国者,天下之关键也。以地势观之,关欧洲之全局则在土耳机,系地球之全局则在我中国。英人之意,既欲强中以御俄,俄人之意,独不能使我中国亲俄以制英耶!此犹之战国之齐,附秦则秦强,附楚则楚奋。故英俄在今日,亦莫如结中国以自重,而中国亦宜联络于二者以恒享其安。”〔89〕不管天下如何重建,中国终将“系地球之全局”。
1702082977
1702082978
《西人重日轻华》称赞中国之“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地球四大洲,亚细亚幅员为最广,风气之开亦独先。中国圣圣相承,皆以达人而居天子之位。制礼作乐,肇启文明,故三千年前,已为声名文物之邦,威德覃敷,震于遐迩。海外大小诸国,其仰慕我中华如在天上。日本虽在东瀛,与我中国一海遥隔,而文字攸同,风俗无异,一切制度大都采自汉唐。”〔90〕
1702082979
1702082980
《六合将混为一》亦谓:“中国自三代以还,其间不无陵替之端,其治不无舛谬之迹,然未及百余年必有圣君贤相出而整顿之,以挽回气运而旋转乾坤。其所不足者,武备之精,机变之巧,如泰西各国以势力相雄长,以情伪相攻夺而已。”〔91〕
1702082981
1702082982
《中国自有常尊》则称赞中国完全具备“仆而后起”、“睡而后醒”之能力:“中国,天下之首也,尊无异尚,此古之通义,而非徒以口舌争者也。若夫盛衰之势,强弱之形,则自元黄剖判以来,原无一定,固不得藉一时之盛,恃一日之强,而辄夜郎自大也。”〔92〕历史证明,“以势力相雄长,以情伪相攻夺”完全不是长治久安之道,故该文又说:“然则恃强以凌弱,虽事有不同,时有久暂,而其卒底于灭亡者,固亘古如一辙也。何也?尊卑之分不明,逆理犯顺,生人之道灭矣。……本之先拔,未有能久而不蹶者也。”〔93〕
1702082983
1702082984
历史上之中国常是弱而不亡、衰而有终,以此知中国终将有复兴之一日:“故知中国有时而弱,然弱亦足久存;中国未常(尝)无衰,然衰要有终极。盖彝伦所系,统纪所存,一旦圣君应运而兴,贤臣相辅为理,励精图治,上邀无着,下顺舆情,则强者亦将失其强,而尊卑以明矣。势无陂而不平,道无往而不复,观诸上古之迹,验诸近今之事,当不河汉乎斯言!”〔94〕中国强时,有一个可尊贵的地位;有时而弱,亦能保持其可尊贵的地位而不坠。这就叫“中国有常尊”。原因是什么?原因就在中国从不“恃强以凌弱”,原因就在中国从不“以势力相雄长,以情伪相攻夺”。这就叫做“中国自有常尊”。
1702082985
1702082986
《普法战纪代序》亦谓:“中国之兴,沛然天下莫之能御!”〔95〕时机成熟,中国想不富强都难。《火器略说后跋》又谓:“以中国人民之众,甲兵之广,财用之裕,物力之富,更益之以强兵讲武,奋发有为,虽雄长于天下不难,而何虑乎欧洲!”〔96〕
1702082987
[
上一页 ]
[ :1.7020829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