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84849e+09
1702084849
1702084850 又视别国的学问只是“借来的钱”:“大概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许多利息,本钱虽则要还债主,赢利是自己所有。若不会做买卖,把借来的钱,死屯在窖子里头,后来钱还是要还债主,自己却没有一个赢余。那么就求了一千年的学,施了一千年的教,一千年后的见解,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终究是向别人借来的,何曾有一分自己的呢?如果说自己没有,只好向别国去求,别国的学问,或者可以向别国去求,本国的学问,也能向别国去求么?就是别国的学问,得了来,还是借来的钱,必要想法子去求赢利,才得归自己享用。若只是向别国去求呢,中国人没有进境,去问欧洲人,欧洲人没有进境,又去问甚么洲的人呢?……中国就不然,自己本来有自己的学问,只见一天精密一天,就是采取别国,也都能够转进一层。”〔159〕
1702084851
1702084852 《菿汉雅言札记》认为“中学”在四个方面长于“西学”:“先生云:中夏政制,长于异国者四物:一曰仁抚属国;二曰教不奸政;三曰族性无等;四曰除授有格。”〔160〕
1702084853
1702084854 1906年《国学讲习会序》已把“国学”提升到“国家之存灭”的高度:“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161〕
1702084855
1702084856 1922年《国学概论》认定“中国哲学”有高于“欧西哲学”之处:“以哲学论,我们可分宋以来之哲学、古代底九流、印度底佛法和欧西底哲学四种。欧西底哲学,都是纸片上底文章,全是思想,并未实验。他们讲唯心论,看着的确很精,却只有比量,没有现量,不能如各科学用实地证明出来。这种只能说是精美底文章,并不是学问,禅宗说‘猢狲离树,全无伎俩’,是欧西哲学绝佳比喻;他们离了名相,心便无可用了。宋明诸儒,口头讲的原有,但能实地体认出来,却也很多,比欧西哲学专讲空论是不同了。”〔162〕又云:“西洋哲学,文字虽精,仍是想象如此,未能证之于心,一无根据,还不能到宋学的地步,所以彼此立论,竟可各走极端的。这有理论无事实的学问,讲习而外,一无可用了!”〔163〕
1702084857
1702084858 1935年《章氏星期讲演会记录》以“爱国心”为“一国之主宰”:“自有《春秋》,吾国民族之精神乃固,虽亡国者屡,而终能光复旧物,还我河山,此一点爱国心,蟠天际地,旁礴郁积,隐然为一国之主宰,汤火虽烈,赴蹈不辞,是以宋为元所灭而朱明起,明为清灭而民国兴。”〔164〕
1702084859
1702084860 第八节 儒、西关系之处理格式
1702084861
1702084862 章太炎1906年《国学讲习会序》反对冯桂芬以降“体用主辅”之格式,说:“新学者,亦利禄之途也,而其名为高。业新学者,以科举之道业之,其蔽害自与科举等。而新学则固与国学有比例为损益之用,非词章帖括之全属废料者比。前之言国学者,可绝对弃置科举;而今之言国学者,不可不兼求新识。前之业科举者,不敢排斥国学;而今之业新学者,竟敢诋国学为当废绝。时固不乏明达之士,欲拯斯败,而以其无左右褊袒之道,即无舍一取一之方,二者之迷离错杂,不知所划,几别无瓯脱地,以容吾帜。则有主张体用主辅之说者,而彼或未能深抉中西学术之藩,其所言适足供世人非驴非马之观,而毫无足以餍两方之意。以此之故,老生以有所激而顽执益坚,新进以视为迂而僢驰益甚。是二者虽皆无所增损于日月之明,而其浮障之所至,竟可使国学之昏暗较之科举时代而尤倍蓰。呜呼,是谁之责欤?”〔165〕
1702084863
1702084864 1910年《留学的目的与方法》主张以“借钱生利”之格式处理“中学”与“西学”之关系:“别国的学问,或者可以向别国去求,本国的学问,也能向别国去求么?就是别国的学问,得了来,还是借来的钱,必要想法子去求赢利,才得归自己享用。”〔166〕
1702084865
1702084866 儒、西关系之处理,既不可能有“无左右褊袒之道”,不可能有“无取一舍一之方”,则处理者必先有“偏西”或“偏中”之立场。“偏西”则必致“援中入西”,借“中学”之钱生“西学”之利;“偏中”则必致“援西入中”,借“西学”之钱生“中学”之利。章太炎采用的是后一种立场。
1702084867
1702084868 汪荣祖《章太炎对现代性的迎拒与文化多元思想表述》一文,乃是研究章氏儒、西关系处理格式方面的不二力作。该文以为章氏既非保守派,亦是西化派,前一方面他要“迎接西潮”,后一方面他要“寻求本国文化的自主”;前一方面他要迎接“西方的现代性”,后一方面他要“营建中国的现代性”。“其立论的根据,就是文化多元论,每一种文化既然都有它的特性,其‘现代性’自然亦有其特性。”〔167〕文章认为“文化多元论”乃是章氏全部思想之核心:“正因其对现代西方有迎有拒,才有多元思想的表述,而多元思想乃章氏思想的核心,最完整的呈现在他的《齐物论释》一书之中,自称‘一字千金’。如此自珍的思想乃其毕生学术的结晶,决不会在晚年放弃。他晚年专注国学,并不是回归到古典传统的一元论,而是在西化一元论的潮流下更加强调中国历史与文化,正是坚持其多元论。……他的排满思想为革命宣传所需,是一时的;而多元论乃其学术性的创获,是永恒的。”〔168〕
1702084869
1702084870 就“中学”与“西学”之关系而言,“多元论”者,“中西并尊”也;“一元论”者,“援中入西”或“援西入中”也。章太炎之文化立场,若是“中西并尊”,则可称为“多元论”;若是“援西入中”,则不可径称“多元论”,只能称为“吸纳西学之中学一元论”或“不拒西学之中学一元论”。著者以为章氏曾经经历“中西并尊”的阶段,但晚年渐趋“援西入中”之立场。故著者不同意汪荣祖“永恒”之说,只认“多元论”为章氏思想之一个阶段;章氏之目标是要经过这个阶梯,达到“援西入中”或“援西入儒”。这也正是真正“国学家”应有之立场。
1702084871
1702084872 1906年7月刊于《民报》第六期的《演说录》(一名《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或《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录》),是持“中西并尊”之立场,还是“援西入中”之立场呢?著者以为是“援西入中”之立场。就是把“西学”拿到中国来试,能消化就吃,不能消化就不吃。章氏对于“西学”中占重要地位的基督教,就是这个态度。他说:“若说那基督教,西人用了,原是有益,中国用了,却是无益。因中国人的信仰基督,并不是崇拜上帝,实是崇拜西帝。”〔169〕把“上帝”定性为“西帝”,是何等的气魄!
1702084873
1702084874 又说:“所以中国的基督教,总是伪基督教,并没有真基督教。但就是真基督教,今日还不可用。因为真基督教,若野蛮人用了,可以日进文明;若文明人用了,也就退入野蛮。”〔170〕以中国乃“文明人”为由拒斥基督教,这又是何等的气魄!
1702084875
1702084876 又斥基督教“极其下劣”〔171〕,认为佛教华严、法相诸宗“比那基督教人依傍上帝扶墙摸壁,靠山靠水的气象,岂不强得多吗”?〔172〕这又是何等的气魄!
1702084877
1702084878 “西学”之价值有无,全视“中国”而定,这就是“援西入中”之立场。假如章氏是以“多元”为立场,他就不会排斥西洋之基督教,也不会排斥中土之“孔教”,而是会“耶、孔、佛”三教并尊。他在宗教上没有采取这个“三教并尊”之立场,说明此时他并不主张“文化多元论”。
1702084879
1702084880 再看他对于“国粹”的态度。《演说录》认为“中学”本身有很多“特别的长处”,如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等。语言文字以一词多义、一词多音而迥异于西洋,以语言文字学上之“随性主义”,而对抗西洋语言文字学上之“定性主义”。典章制度方面以均田制度、刑名法律、科场选举等,“总是近于社会主义”,“必定应该顶礼膜拜”。人物事迹方面,中国人物“那俊伟刚严的气魄,我们不可不追步后尘”,在这方面,“与其学步欧美,总是不能像的,何如学步中国旧人,还是本来的面目”。中国的周秦诸子不比欧洲、印度的差,超出日本人称颂不衰的物茂卿、太宰纯之流,“相去不可以道里计”。〔173〕对于中国所有之“特别的长处”,章氏完全是以“中学”为坐标吸纳“西学”及异国学问,并不是“中外并尊”。
1702084881
1702084882 《演说录》有一段经常被学者引用的话,云:“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所爱,就把爱国爱种的心,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晓得,我想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兄弟这话,并不像做‘格致古微’的人,将中国同欧洲的事,牵强附会起来;又不像公羊学派的人,说什么三世就是进化,九旨就是进夷狄为中国,去仰攀欧洲最浅最陋的学说。”〔174〕“格致古微”派是讲“西学中源”的,是一个“中西并尊”的态度;公羊学派是讲“以西释中”的,是一个“援中入西”的态度。章氏反对这两种态度,只讲“中国的长处”,只讲“爱国爱种的心”,其立场当然不是“中西并尊”之“文化多元论”,而是“援西入中”的“吸纳西学之中学一元论”。
1702084883
1702084884
1702084885 辛亥时期的《代议然否论》一文,认定西洋代议制度并不适合中国之国情,采取的也不是“文化多元论”之立场。文章以“代议政体”为“封建之变相”,认为若其行于中国,“则上品无寒门,而下品无膏梁”,“名曰国会,实为奸府,徒为有力者傅其羽翼,使得腊齐民甚无谓也”〔175〕;“啬夫代议本以伸民权也,而民权顾因之日蹙”〔176〕;“今之选举宁有异是,若以众选不可遂私者,吾见选举之法尚在,而作奸树伪者,相枕藉也”〔177〕;“其滑乱风俗又将自此兴矣”〔178〕。“是故通选亦失,限先亦失,单选亦失,复选亦失。进之,则所选必在豪右;退之,则选权堕于一偏。要之,代议政体必不如专制为善,满洲行之非,汉人行之亦非,君主行之非,民主行之亦非。上天下地,日月所临,遗此尘芥腐朽之政,以毒黎庶,使鱼乱于水,兽乱于泽,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职姓。甚矣哉!酋豪贵族之风,至于今未沫也。”〔179〕总之,“知代议必不可行”〔180〕。
1702084886
1702084887 代议虽美,但必不可行于中土,这就是章氏对西洋政制之态度。这态度是完全不能用“多元论”去解读的。他以为中国政制“去封建远”,有其特别长处,但行于西洋就未必善;同样地,代议政体“去封建近”,行于西土无妨,行于中土则扞格矣!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援西入中”:“余固非执守共和政体者,故以为选举总统则是,陈列议院则非。……为吾党之念是者,其趋在恢廓民权。民权不藉代议以伸,而反因之埽地,他且弗论。君主之国有代议则贵贱不相齿,民主之国有代议则贫富不相齿,横于无阶级中增之阶级,使中国清风素气,因以摧伤,虽得宰制全球,犹弗为也。夫欲恢廓民权,限制元首,亦多术矣。”〔181〕伸张“民权”之办法有很多,非仅西洋代议政体一途。
1702084888
1702084889 总之《代议然否论》是主张中国必得有中国之政制,决不能照抄西洋之政制。必须先有一个“中国”立场,然后方可得损益、取舍之标准。若以“多元”为立场,则无可无不可,无不可无可,失其损益之法、取舍之途矣。
1702084890
1702084891 有了一个“中国”立场,则名称反而变得无足轻重:“如上所述,此政体者,谓之共和,斯谛实之共和矣,谓之专制,亦奇觚之专制矣。共和之名不足多,专制之名不足讳,任他人与之称号耳。大抵建国设官,惟卫民之故,期于使民平夷安隐,不期于代议。若舍代议政体,无可使其民平夷安隐者,吾亦将摭取之。今代议则反失是,不代议则犹有术以得是,斯掉头长往矣。名者,实之宾也,吾汉族诸昆弟将为宾乎?”〔182〕
1702084892
1702084893 章太炎之弟子钱玄同(1887—1939),“五四”时期曾有“废汉字”之论,其捍卫“中学”之立场,远逊于其师。早在辛亥时期,章氏即撰《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痛斥“中国当废汉文”论:“巴黎留学生相集作《新世纪》,谓中国当废汉文,而用万国新语。盖季世学者,好尚奇觚,震慑于白人侈大之言,外务名誉,不暇问其中失所在,非独万国新语一端而已。其所执守,以象形字为未开化人所用,合音字为既开化人所用。且谓汉文纷杂,非有准则,不能视形而知其字,故当以万国新语代之。……万国新语者,本以欧洲为准,取其最普通易晓者,糅合以成一种,于他洲未有所取也。”〔183〕就凭万国新语是“以欧洲为准”一点,就无权取汉文而代之。“大地富媪博厚矣,殊色异居,非白所独有,明其语不足以方行世界,独在欧洲有交通之便而已。”〔184〕地球“非白人所独有”,诚哉斯言!
1702084894
1702084895 《驳》文于此等“崇洋媚外”之人痛彻心扉:“盖庄生有曰:‘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今以中国字母施之欧洲,则病其续短矣。乃以欧洲字母施之中国,则病其断长矣。又况其他损害,复有如前所说者哉?世之君子,当以实事求是为期,毋沾沾殉名是务。欲求行远,用万国新语以省象译可也。至于汉字更易,既无其术从而缮治,则教授疏写皆易为功,盖亦反其本矣。”〔185〕又云:“以笔言之,亦见汉土所用为己进化,而欧洲所用为未进化也。彼固以进化为美谈者,曷不曰欧人作书,当改如汉文形态,乃欲使汉字去锋芒,抑何其自相攻伐耶?……呜呼!贯头之衣本自骆越为之,欧洲人亦服焉,而见者以为美于汉衣。刀叉之具本自匈奴用之,欧洲人亦御焉,而见者以为美于汉食。趋时之士,冥行盲步,以逐文明,乃往往得其最野者,亦何可胜道哉!”〔186〕章氏此等以“尊汉字”抗衡“废汉字”之立场,决非“多元论”可以概之。
1702084896
1702084897 与大多数学者将章太炎《齐物论释》(约写于1905—1911年间)定性为“以佛解庄”、“以佛释庄”之作不同,汪荣祖《章太炎对现代性的迎拒与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一文,则将章氏此书定性为系统演绎“文化多元论”之作。“他用《齐物论》的旧瓶,装多元论的新酒;旧酒新酿,固不尽同于旧酒,然亦有味可循。……章太炎释齐物,未必斤斤计较齐物在庄学中的正解,而将重点放在他认为齐物应当作何解,并引申为文化多元的表述。时代思想问题的挑战当然会影响他的解释与表述。这种创获才使他感到‘千载之秘,睹于一曙’。”〔187〕
1702084898
[ 上一页 ]  [ :1.7020848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