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84944
又云:“现代西洋哲学,大都陷于支离繁琐之分析名相。能由分析名相而进于排遣名相的哲学家,除怀惕黑教授外,余不多觏。……由‘回真向俗’一点,我们可以知道他晚年比较留心政局,回复到儒家。他晚年创办一个刊物,叫做《华国》,一方面意识到他有昌明国学的重任,一方面鉴于社会风纪的败坏,国势的衰弱,他每以气节鼓励青年,并特别表扬孔门中有勇知方的‘子路’,而反对定疏的性理之辨,即谓其思想渐趋于接近陆、王,亦无不可。”〔207〕此处视西洋哲学为“圆融超迈的境界”之一个环节,判章氏为“援西入中”。
1702084945
1702084946
可知贺麟论章太炎,基本上涉及了章氏从“援中入西”或“中西并抑”到“扬中抑西”,最终达到“援西入中”、“援西入儒”之全过程,是一份十分全面而深刻的“评语”。
1702084947
1702084948
钱穆《国学概论》论章太炎云:“至于最近学者,转治西人哲学,反以证说古籍,而子学遂大白。最先为余杭章炳麟,以佛理及西说阐发诸子,于墨、庄、荀、韩诸家皆有创见。绩溪胡适,新会梁启超继之,而子学遂风靡一世。”〔208〕此处只论及章氏“援中入西”之阶段,未及其“援西入中”之最终归依。
1702084949
1702084950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有《章太炎剖析》一文,视章太炎与谭嗣同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真正具有哲学上的思辨兴趣和独特性,企图综合古今中外铸冶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体系”的仅有的两人。〔209〕并将章太炎的哲学体系判定为“援西入中”:“但正如章在道德问题上由幸福论走向反幸福论的康德一样,他在哲学上也是由休谟的怀疑论走到康德的先验论,再归宿于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佛学唯识宗。”〔210〕此处没有判章氏为“援西入儒”,但判其为“援西入中”。
1702084951
1702084952
总之章氏处理儒、西关系之格式,是“援西入儒”,至少是“援西入中”,此非为著者一人之私见,乃系很多学者之共同认识,只是他们没有明确表出而已。
1702084953
1702084954
〔1〕 《章太炎全集》(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92—293页。
1702084955
1702084956
〔2〕 《章太炎全集》(一),第243页。
1702084957
1702084958
〔3〕 《章太炎全集》(一),第243页。
1702084959
1702084960
〔4〕 《章太炎全集》(一),第244页。
1702084961
1702084962
〔5〕 《章太炎全集》(一),第244页。
1702084963
1702084964
〔6〕 《章太炎全集》(一),第245页。
1702084965
1702084966
〔7〕 《章太炎全集》(一),第245页。
1702084967
1702084968
〔8〕 《章太炎全集》(一),第245页。
1702084969
1702084970
〔9〕 《章太炎全集》(一),第246页。
1702084971
1702084972
〔10〕 《章太炎全集》(一),第246页。
1702084973
1702084974
〔11〕 《章太炎全集》(一),第246页。
1702084975
1702084976
〔12〕 《章太炎全集》(一),第246页。
1702084977
1702084978
〔13〕 《章太炎全集》(一),第247页。
1702084979
1702084980
〔14〕 《章太炎全集》(一),第247页。
1702084981
1702084982
〔15〕 《章太炎全集》(一),第247—248页。
1702084983
1702084984
〔16〕 《章太炎全集》(一),第248页。
1702084985
1702084986
〔17〕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中华书局,2009年,第494页。
1702084987
1702084988
〔18〕 《章太炎全集》(一),第248—249页。
1702084989
1702084990
〔19〕 《诸子集成》第七册,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6年,第25页。
1702084991
1702084992
〔20〕 《章太炎全集》(一),第249—250页。
1702084993
[
上一页 ]
[ :1.7020849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