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85777
〔86〕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六》,第39—40页。
1702085778
1702085779
〔87〕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83—85页。
1702085780
1702085781
〔88〕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第41—43页。
1702085782
1702085783
〔89〕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第85页。
1702085784
1702085785
〔90〕 梁启超:《历史上中华国民事业之成败及今后革进之机运》,《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六》,第26—28页。
1702085786
1702085787
〔91〕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七》,第2—3页。
1702085788
1702085789
〔92〕 张昭君:《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第37页。
1702085790
1702085791
〔93〕 黄克武:《梁启超与儒家传统:以清末王学为中心之考察》,《历史教学》2004年第3期,第18页。
1702085792
1702085793
〔94〕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第37页。
1702085794
1702085795
〔95〕 《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百三》,第6页。
1702085796
1702085797
〔96〕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23—424页。
1702085798
1702085799
〔97〕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427页。
1702085800
1702085801
〔98〕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429页。
1702085802
1702085803
1702085804
1702085805
1702085807
中国儒学史 结语 儒(中)学之“观念西化”及其可能前景
1702085808
1702085809
儒(中)学之“观念西化”,在如此背景下展开:西元19世纪中期以来,儒(中)学在器用层面上,尤其道体层面上之退却,使其在观念层面上之退却,成为可能。在西洋文化之强力冲击面前,不仅儒(中)学之“用”、“器”方面被西化,且其“体”、“道”方面亦被冲垮,儒(中)学失去最强有力之凭借与支柱;儒(中)学退却到如此地步,除了自以为是真理之某些观念外,已经一无所有。
1702085810
1702085811
这些观念是儒(中)学最后之避难所,是其借以反击西洋文化之最后一批武器。在这场与西洋文化旷日持久之战斗中,儒(中)学只剩下最后一次机会。儒(中)学必须组织一场最后的、决定自己命运之反击,反击之成败,将决定中华文化未来之走向。
1702085812
1702085813
反击之结果,是其在观念层面上又一次大退却。此方面至今为中土学人所津津乐道者,约有如下数端:
1702085814
1702085815
首先是自然观念之大退却。退却之结果,是儒(中)学天人合一的有机自然观,让位给西洋天人相分的机械论宇宙观。这被学者视为一种“进步”。儒(中)学曾经假定:(一)自然是有机体;(二)此有机体是一“生命—创造”过程;(三)此自然秩序根据于道德秩序;(四)人作为道德主体是此自然秩序之“参与”者,通过“至诚”而与天地合一。此一整套观念,曾统治中土思想界几千年,今在西洋科学冲击下,突然变得异常生疏、异常遥远、异常不可思议、异常与所谓“现代社会”隔离。
1702085816
1702085817
其次是道统观念之大退却。退却之结果,是儒(中)学退化、向后看之历史观念,让位于西洋进化、向前看之历史观念。这亦被学者视为一种“进步”。道统观念是儒(中)学中最顽强、支配中土社会最经久观念之一种,此种观念之基本含义为:(一)时间上,中土社会,甚至人类社会最优美完善之时代,是在三皇五帝时代,尧、舜、禹、周公时代;(二)完善之社会典章制度,系由上述朝代之圣王加孔子(至多再加孟子)所奠定,这些典章制度是各时代治国之标本和蓝图,是立国之根本,是国之体,是历史之核心,万万不能变易;(三)实际历史过程,即是返回此种完美、模仿此种社会状态之过程,历史研究即是得失评价,即是分清哪些符合祖先典章,哪些不符合。
1702085818
1702085819
在西洋文化冲撞下,现代中国出现系统之“疑古”热潮,在“道统”观念日益危殆之时,又予“道统”观念以沉重打击。三代历史不可考,证明“道统”不过是神话而已;对现代中国面临之特殊问题,祖先未提供亦无力提供现成答案,谓其已提供只能是假话。如此则中土必得采纳进步、进化等西洋观念。中土之首要任务是富强,欲达此目的,务必冲破祖先之束缚,彻底改造从制度到技术到观念之中土社会。中土历史第一次不是关注过去,而是关注现在与未来,不是向古代退还,而是向未来社会开拓,不是回过头向后看,而是昂首挺胸朝前走。
1702085820
1702085821
再次是道德至上观念之大退却。退却之结果,是儒(中)家之道德说教,让位给对行为合理性之追求,道德理性让位给实用理性。这同样被学者视为一种“进步”。“道德至上”曾是儒(中)学之基本信条;不追求行为是否合理,只追求行为是否与传统教导一致,亦曾是儒(中)学之根本观念。而现在,中土一步步迈入近代社会,同时也就一步步远离此种观念。面对列强之枪炮,道德说教软弱无力。
1702085822
1702085823
清廷有洞见之大臣想到要办洋务,要制造枪炮以夷制夷,此为道德理性向实用理性让步之第一步。洋务运动失败,更有有识之士要对中土制度作调整,此为追求行为合理性之第二步。辛亥革命起,中之人力图完全建立新秩序,对生活与社会作全新改造,终致将传统撇之一旁于不顾。尽管此种步步进逼之对行为合理性的追求,是在被迫情形下完成的,是在列强压力下应付危机之权宜之计,但它毕竟是使中土迈入所谓“近代社会”之根本转变。〔1〕
1702085824
1702085825
儒(中)学在观念层面上之退却,把中之人推到十分难堪之境地:一方面是中土必须“近代化”,必须迅速迈入近代社会,而只有让儒(中)学退却,从器用到道体再到观念完全退却,才有可能实现此目标;另一方面是中华文化必须留存,中之人是在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浸染中长大,若儒(中)学完全退却,失去存在空间,则意味着中土民族心灵失去家园,失去安顿。中之人就此失去安身立命之所,失去赖以自立之精神支柱。
1702085826
[
上一页 ]
[ :1.7020857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