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85827e+09
1702085827 中土要迈入近代世界,就必须放弃心灵之家;要保留心灵之家,便无法真正迈入近代社会。中之人是否只能在此种残酷的“两难选择”中苟延残喘?能否找到一条路,让中之人既成为所谓“现代人”,又不至于丧失心灵之家而成“异乡人”?找到如此之路,正是“中土学者”下一个甲子或下两个甲子,必须完成之使命。
1702085828
1702085829 著者作为“中土学者”之一员,亦正致力于此。现就目前所得,贡献于方家,祈望得到批评。
1702085830
1702085831 兹选取“内在关系论”、“大心论”、“功能主义”、“大利主义”、“大知主义”、“大义主义”等几个视角,略略展示儒(中)学在未来之可能前景。
1702085832
1702085833 第一节 “内在关系论”可能在未来得到弘扬
1702085834
1702085835 “内在关系说”由英哲格林(T. H. Green,1836—1882)提出,布拉德雷(F. H. Bradley,1846—1924)加以发挥,主张每一个体事物均与其他个体事物互为前提,互相影响,构成一有内在关系、关系可以改变关系者性质之有机整体。“机体论者”或“有机论者”常持此种观点。
1702085836
1702085837 与之相对者,则为“外在关系说”,由英哲罗素(B. Russell,1872—1970)针对布拉德雷而提出,主张关系不改变关系者之性质与面貌,进入关系之关系者与未进入关系前或既退出关系后保持同一,认为只有少数关系属“内在关系”,天地万物之间之关系乃是“外在关系”。“多元论者”或“机械论者”常持此种观点。
1702085838
1702085839 自人与人之关系、人与物之关系、物与物之关系三方面而观,西洋哲学中主张人与人之关系为“内在关系”者,实在太少,因此种观念与近代以降西洋“个人主义”之主潮相违背。讲“个人主义”,就必得承认“个人”之独立与自我决定,个人之生死得失与父母兄弟姐妹无关,更与周遭人等无关,“个人自由”之唯一限制是“他人自由”。可知讲“个人主义”,即无法讲“内在关系”,因“内在关系”是主张脱离人体之四肢不再是真正之四肢,脱离整体之“个人”不再是真正之“个人”。
1702085840
1702085841 如此则个人之得失生死,不仅与父母兄弟姐妹关系密切,不仅与“家庭”关系密切,且与周遭人等同样关系密切。如此则“个人”必得为整体尽义务,为整体而牺牲,并唯有在“义务”与“牺牲”中方能得其“自我”之真正实现。“个人主义”不出现于中土,只因“中式思维”自古即强调人与人之“内在相关”;“个人主义”所以横行于西洋,只因近代以降之“西式思维”片面强调人与人之“外在相关”。西洋哲学家少有人讲人与人之间之“内在关系”,只因“机体论”不是西洋哲学之主流。
1702085842
1702085843 西洋有少数思想家讲人与人之间之“内在关系”,有少数思想家讲人与物之间之“内在关系”,却几乎找不到思想家讲物与物之间之“内在关系”。西洋文明,尤其近代以降之西洋文明,完全建立在人别于物、人隔于物、人优于物之假定之上,完全建立在如此一种“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之上。“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只讲“人类中心论”,根本不承认人与物处在“内在关系”中,根本不承认“人”只有在对“物”之关系中方能得到“定义”,根本不承认“人”脱离“物”便不再是真正意义上之“人”,就如不承认脱离人体之四肢不再是真正之四肢、脱离整体之“个人”不再是真正之个人一样。“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把“人”推到“物”之对立面,造成“人”之无家可归。
1702085844
1702085845 西洋学者常常指责“中式思维”不讲“人本主义”,不讲“人道主义”,此指责不为错,然其出发点却是错的。他们指责中土,是想证明西洋思想之真、西洋思想之优,是要衬托中土思想之假、中土思想之劣。这个出发点就错了。“中式思维”不讲“人本主义”,正是其伟大贡献;“中式思维”不讲“人道主义”,正是其伟大贡献。“人”被中土思想定位为“万物中之一物”,乃是一正确观念,是一高于、优于西洋思想之观念。
1702085846
1702085847 中土思想根本不认为“西式人本主义”是必需的,是正确的,根本不认为“西式人道主义”是必需的,是正确的。中土思想自古即不认为人别于物、人隔于物、人优于物。中之人所谓“天下万物”之“物”,是包含“人”在其中的,“人”并非“物”之外、之上之另一种更高级“存在”。“人”作为“家”之一分子,要尽责于“家”;“人”作为“国”之一分子,要尽责于“国”;“人”作为“天地”之一分子,要尽责于“天地”。其尽责于“家”,就是其“个人”之小实现;其尽责于“国”,就是其“个人”之中实现;其尽责于“天地”,就是其“个人”之大实现。其以“西式个人主义”之面貌出场,就是其“个人”之“不实现”。
1702085848
1702085849 “中式思维”讲天地万物之“内在相关”,即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之三重“不隔”,其中又以“物物不隔”重于“人物不隔”,“人物不隔”重于“人人不隔”。此又为“中式思维”与“西式思维”之一根本区别。王阳明《答顾东桥书》云:“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无有乎人己之分”,即是强调“人人不隔”;“无有乎物我之间”,即是强调“人物不隔”。《答顾东桥书》又云:“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周,血脉条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此为王阳明个人之思想,同时又为“中式思维”之核心观念:人人之间、人物之间、物物之间之关系,即是“一人之身”各器官、肢体之间之关系。
1702085850
1702085851 目以视为职,但目不会私其视,而是始终为耳之帮助;足以行为职,但足亦不会私其行,而是始终为手之配合。反之亦然。在“有机体”中,各器官、肢体是独立的,同时又是相互救济、相互配合的,且其配合“有不言而喻之妙”。天地万物就是同一“有机体”之器官肢体,各司其职,各营其业,联手“以济一身之用”。此即全部“中式思维”自古以来所求之最高境界,所谓“复性”,所谓“刳心”,所谓“存理去欲”等等,均是达此境界之某种方式。“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万物一体之仁”、“上下与天地同流”等等说法,想表达的无非就是此种“有机体”式之“不隔”境界。
1702085852
1702085853 王阳明《传习录下》又云:“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是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此处不仅论及人与草木禽兽之“不隔”,更论及人与瓦、石、风、雨、露、雷、日、月、星、辰、山、川、土等等之间,以及它们互相之间之“不隔”。从“人人不隔”上升到“人物不隔”,再从“人物不隔”上升到“物物不隔”,且“人人不隔”与“人物不隔”均源于“物物不隔”,均以“物物不隔”为依据,为原则。这就把“中土思想”提升到“西洋思想”难以企及之高度。
1702085854
1702085855 在理论上,吾人可拿“内在关系说”释读“宇宙共同体”,亦可拿“外在关系说”释读“宇宙共同体”。然唯有前一种释读,方能表现中土哲学之精神:“中式思维”自始即认一切关系均为“内在关系”,进入此“宇宙共同体”之“外物”,不可能再是本来意义上之“外物”;换言之,所谓“外物”根本不存在,是“物”就不可能“外”。进入此“宇宙共同体”之“世界”,不可能再是“纯粹独立”之“世界”;换言之,所谓“独立”,所谓“客观”,根本不存在,是“世界”就不可能“独立”,是“世界”就不可能“客观”,“世界”只可能是“我们之世界”。在此“宇宙共同体”中,吾人找不到所谓“本来之外物”,找不到所谓“外物本身本来之样子”。“中式思维”下之“宇宙”,是一个“内在的”共同体,是一个“内关系式”之共同体:天地万物互依互靠,互致影响于对方,牵一发而动全身;各部分是个体,同时又是全体,无不通体相关,全息相关。
1702085856
1702085857 “中式思维”以“内在关系说”释读宇宙,讲“人人不隔”,讲“人物不隔”,尤讲“物物不隔”,此套观念可能在未来得到弘扬。原因很简单,唯“内在关系之宇宙”方为“真实之宇宙”,“外在关系之宇宙”完全是假设。
1702085858
1702085859 第二节 “大心论”可能在未来得到弘扬
1702085860
1702085861 人类思想史上有所谓“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那是西洋之“特产”,完全与“中式思维”无关。就宗教学意义上说,“人类中心论”与西洋之“地球中心说”,联系在一起。西洋中世纪经院哲学与神学,就曾立足于圣经式之托勒密宇宙论,来讲“人类中心”,认为人是宇宙之中心,地球是宇宙之中心,世界是上帝为人而创造,是“为人的”存在。
1702085862
1702085863 从哲学角度说,西洋哲学中至少有三类命题可为“人类中心论”之代表:一类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式之“人是万物的尺度”,一类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式之“人为自然立法”,一类是康德式之“人是目的”。
1702085864
1702085865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存在论命题,全文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人凭什么可成为尺度呢?普罗泰戈拉以为是凭“感觉”,能进入人之感觉者即是存在,不能进入人之感觉者即是不存在。黑格尔称赞此命题为一“伟大的命题”。与此相类,因而同样“伟大”之命题,尚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之“我思故我在”,不过它以为“我”之所凭不是“感觉”,而是“思想”。此命题告诉吾人,一切东西之存在均可怀疑,如感觉之存在、天地之存在、自己身体之存在、数学与逻辑真理性之存在等等,惟有一样东西不可怀疑,即“我在怀疑”或“我在思想”。“我在怀疑”或“我在思想”既不可怀疑,则“我存在”就是确定无疑者。“我在”与“我思”总是一致,总是不可分割,故“我思故我在”即可作为全部哲学确实可靠之基点。由此逻辑推论,则“我”之外一切“不思”或“不能思”者之存在,就成为“可疑”者。黑格尔亦称赞此命题为“转移近代哲学兴趣之枢纽”。
1702085866
1702085867 “人为自然立法”,是一知识论命题,康德之《纯粹理性批判》即是为证明此命题而作。它以为“自我”不是认识之对象,而是认识对象所以成立之理由,所以成立之先决条件;它以为没有“自我”,就没有知识,亦就没有知识之对象。此即所谓“人为自然立法”,此即所谓西人津津乐道之“哥白尼式的革命”之核心。
1702085868
1702085869 “人是目的”是一价值论命题,由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所提出。核心内容有两项:宇宙中人所希望与控制之一切东西,均只是手段,唯有人是“自在之目的”;人于行动时不但应视自己为目的,且应视他人为目的,而非手段。简言之,人是目的,应该而且必须;天地万物是手段,应该而且必须。康德以为此命题乃是普遍必然适用于任何道德准则之先验原则,以为此命题乃是具有绝对价值者,故名之曰“绝对命令”。感性之人也许会把他人作为满足自己欲望之主观目的与手段,但理性之人在作为目的一点上,却是一律平等者。西洋哲学家常高度评价此一命题,认为它反映了康德伦理学中“积极的人道主义思想”。
1702085870
1702085871 从存在论之角度说,人是万物存在与不存在之尺度;从知识论之角度说,人是现象世界秩序之赐予者;从价值论之角度说,人是唯一目的,其他一切均只是手段。此即西洋“人类中心论”之基本哲学内涵,是从哲学角度观察所得“人类中心论”之基本面貌。
1702085872
1702085873 以此反观“中式思维”,则知“中土思想”与“人类中心论”根本不能兼容,以“人类中心论”释读“中土思想”,根本不通。中土哲学家讲“人为天下最灵”,此“灵”完全无“中心”之意;中土哲学家讲“人最为天下贵”,此“贵”完全无“中心”之意;中土哲学家讲“人者天地之心”,此“心”亦完全无“中心”之意。
1702085874
1702085875 张载《正蒙·大心》之核心,是“大其心”,就是扩大心胸,放大胸怀。“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不仅没有“自我中心”之意,且是明确反对“自我中心”的:“以我视物,则我大;以道体物我,则道大。故君子之大也,大于道;大于我者,容不免狂而已。”“以我视物”,那是“西式思维”,在“西式思维”中只有“我大”,没有“天地万物之大”;“以道体物我”,那是“中式思维”,在“中式思维”中只有“道大”,只有“天地万物之大”,根本就没有“我大”,根本就没有“人大”(即“人类中心论”)。“我大”或“大于我”,那是“自我中心”,那是“小人之大”,那是狂人之呓语;“道大”或“大于道”,那是“反自我中心”,“反人类中心”,那是“君子之大”,那是“真正之大”,那是“真大”。可知张载“大心”之“心”,不仅绝非“中心”,不仅明确反对“自我中心”,且明确反对“人类中心”。
1702085876
[ 上一页 ]  [ :1.7020858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