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9562e+09
1702095620
1702095621 ——译按:《论语》和《孟子》没有记载的事情,未必就不是事实。特别是在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方面,《左传》和《国语》的记载应该与《论语》和《孟子》具有同样的价值。
1702095622
1702095623 [11]《孟子·万章下》:“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1702095624
1702095625 ——译按:孔子的文化修养,特别是他在古典文献方面的高深素养,不可能在这种工作中获得。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具有大家族背景的社会成员,才有学习这方面知识、得到这些方面相关训练的机会。
1702095626
1702095627 [12]——译按:《论语·子罕第九》:“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讲“君子不多”,并非自责,又非自卑。孔子一生颇多得益于“少也贱”的磨砺。在孔子看来,艰苦的生活固然不一定造就伟才,但在一定条件下却有助于伟才的成长。所以,孔子称赞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论语·子罕第九》)而不以为耻的精神。
1702095628
1702095629 [13]——译按:《论语·述而第七》:“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子罕第九》:“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1702095630
1702095631 [14]《论语·公冶长第五》:“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702095632
1702095633 ——译按:孔子抨击的“佞”人,只是无原则的善辩之人。孔子并不是没有口才,他与子贡等人的区别是以什么样的原则指导口才的使用。
1702095634
1702095635 [15]见本书第七章,原书页码第106页。
1702095636
1702095637 [16]——译按:《论语·颜渊十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论语·宪问十四》:“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1702095638
1702095639 [17]——译按:《论语·子罕第九》:“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1702095640
1702095641 [18]——译按:这种结论稍嫌片面。事实上,孔子的收徒设教开始于30岁左右(详见拙作《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第16—18页)。只是到了晚年,当客观上从政无望时,孔子才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
1702095642
1702095643 [19]——译按:在孔子之前和同时,郑国的邓析、晋国的叔向和鲁国的少正卯等人,都以收授弟子而闻名,但他们或是为了个人生计,或是为了表现个人才能,或是为了与某个当政者做政治抗衡,而并没有像孔子一样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和行业,更没有像孔子一样为教育本身规定社会责任和目标。
1702095644
1702095645 [20]《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孔子33岁时,临终的孟氏首领孟僖子吩咐他的嗣子和另一个儿子求学于孔子,而他们后来也照此吩咐去做了。他们有时被认为是孔子的首批弟子。但这个故事有几方面的疑点。孟僖子吩咐之前,先讲述了孔子的高尚品质并概括了孔子的家世,说他是未继嗣的商朝天子(微子)的后代。而且,如果这兄弟二人(其中一人是后来有权势的孟氏家族的首领)早年做过孔子弟子,就应大力支持孔子,我们也盼望《论语》对此有记录。然而,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也没有证据说明他们是孔子弟子。(《论语·为政第二》、《论语·宪问十四》,南宫括和南容的身份最令人怀疑)
1702095646
1702095647 ——译按:《左传·昭公七年》所言二人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不过,顾氏的怀疑并不有力。据《左传》,此二人只是向孔子学礼,并没有像颜回等弟子那样长期求学于孔子,更谈不上是同道。孔子弟子如冉求等尚且不能在实际政治上全力支持孔子,遑论政治实权人物会有如此举动。另外,对于早期典籍,顾氏的态度也有问题。比如,对于《左传》中有关孔子的记载,不能随心所欲地此时相信这一处,彼时又怀疑另一处。对于《论语》,其中记载的事实固然大多可信,但并不能因此就下结论,凡是《论语》中没有记载的事件和人物都不可信;《论语》并不是孔子的“起居注”,而是在不断的散佚和增补中形成的。
1702095648
1702095649 [21]据《左传·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作为季氏家宰的子路,在当时的鲁国内政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此时,孔子53岁。传统说法(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认为,子路比孔子小9岁,此时44岁,这与周遭情形是一致的。另一位弟子曾皙,即弟子曾参的父亲(《孟子·离娄上》)也一定属于这个较早的集群。在《孟子·尽心下》中与曾皙一起被提到的另两位弟子(琴张和牧皮)在《论语》中未出现,而曾皙自己也只出现过一次(《论语·先进十一》)。很可能是《论语》无意中遗漏了一些孔子的早期学生。
1702095650
1702095651 ——译按:这可能是因为《论语》乃孔子后期弟子以及后期弟子集辑而成,所以,前期弟子中之名微者、早逝者或离门者均少有记载。如上所言,《论语》的史料和思想价值虽然无可比拟,但它既不是孔子的“起居注”,也不是“孔门全书”。
1702095652
1702095653 [22]钱穆,第56—62页。
1702095654
1702095655 [23]《左传·哀公十一年》。
1702095656
1702095657 [24]详见《左传·哀公十四年》。
1702095658
1702095659 [25]《论语·颜渊十二》:“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无)。’”
1702095660
1702095661 [26]《论语·雍也第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先进十一》:“颜渊死,子哭之恸。……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
1702095662
1702095663 [27]《论语·雍也第六》:“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1702095664
1702095665 [28]《墨子》(2),第238—239页。
1702095666
1702095667 ——译按:《墨子·公孟》:子墨子曰:“姑学乎,吾将仕子。”
1702095668
1702095669 [29]《论语·里仁第四》:“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宪问十四》:“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卫灵公十五》:“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泰伯第八》:“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上一页 ]  [ :1.702095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