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95812
——译按:孟子此处只是强调了孔子对季桓子的态度,并不是说直接仕于季氏。当然,孟子这句话也表明,孔子仕鲁之时,正是季桓子掌权的时代。季桓子是权臣,掌握着鲁国的政治资源,鲁公根本不可能独立任命大臣。换句话说,任何像孔子那样的平民,要想在鲁国得到政治职位,没有季氏的同意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此意义上说孔子仕于季桓子也是可以的。但令孔子稍感安慰的是,至少在名义上季桓子还算是鲁公之臣。
1702095813
1702095814
[80]《论语》未记载孔子与季桓子的任何谈话。
1702095815
1702095816
——译按:这几乎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因为《论语》不可能记载孔子一生的所有事件,哪怕是现在认为的重大事件。在孔子仕鲁的问题上,顾氏是从结论出发找证据,而不是根据证明得出结论。顾氏首先认定孔子不可能在鲁国得到实职,然后看到《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与季桓子的交谈,就否定了孔子在季桓子时代从政的可能。但对于孔子与季桓子同时代的鲁定公的交谈,又认为交谈的内容不是君臣间的交流,从而再次否定孔子从政的可能。到了季康子和鲁哀公的时代,又认为季康子与孔子政见不同,不可能任用孔子。对于孔子与鲁哀公的交谈,又认为时间太晚,不足以说明孔子有时间从政。这些论断,都有推断性太强的毛病。
1702095817
1702095818
[81]《公羊传·定公十二年》说是孔子作此劝告的。
1702095819
1702095820
[82]《左传·定公十二年》载,在某一场合,当鲁公与“三家”首领被围攻时,孔子指挥士兵营救了他们。这是可疑的。孔子的名字令人怀疑地突然出现,而且这是唯一的一个场合,他甚至被描述为正在指挥军队。
1702095821
1702095822
——译按:如果孔子当时任司寇,指挥军队并不奇怪。《左传》并不是孔子的个人传记,不可能有始有终地记载孔子的从政经历。既然《左传》在同一处同时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作为,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理由说对子路的记载为实,对孔子的记载为不实。况且,对子路的记载也是“突然出现”的。相反,《左传》记载孔子在定公十年参与“夹谷之会”,定公十二年指挥军队平息叛乱,对于《左传》体例来说,不是“突然出现”,而可以说是频繁出现了。顾氏此处对孔子出现在《左传》中的怀疑,似有鸡蛋里挑骨头的嫌疑,不值得提倡。
1702095823
1702095824
[83]《论语·宪问十四》:“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
1702095825
1702095826
[84]——译按:如前所言,顾氏在此又混淆了冉求从政的时间。子路任季桓子时的季氏宰,而冉求则任季康子时的季氏宰。根据《弟子传》,子路从政时40多岁,而此时的冉求不过20出头,很难想象他已经掌握大权。《论语·子路十三》又言“子适卫,冉有仆”,说明孔子周游之初,冉求亦随行。如果在此之前冉求已从政,他又怎么会辞职呢?
1702095827
1702095828
[85]译按:所谓“懂得把黄油抹在面包的哪一面”乃西方熟语,指生活和选择的明智,顾氏在此当有揶揄冉求的意思。
1702095829
1702095830
[86]对“事”的此种解释比一般的说法——“私事”,更完满一些。说见戴,卷十三。
1702095831
1702095832
——译按:“事”指日常行政事务,“政”指国家大政方针。
1702095833
1702095834
[87]《论语·子路十三》:冉求退朝。子曰:“何晏(晚)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这种译法不太拘于原文。但我认为它准确地道出了原意。这段文字记载的事件通常认为是孔子周游列国返回鲁国后的事情。但孔子离开鲁国,是因为他不再幻想了,而他回来之后,他的劝告明显是不被理睬的,所以,在后期他不可能有希望过问任何已发生的重大事件。
1702095835
1702095836
——译按:根据上注,孔子出游之前,冉求不可能从政。而孔子晚年归鲁是季康子发出的邀请,咨询国事并不奇怪。况且,根据《左传》记载,季康子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推行新赋法时,多次派人征询孔子的意见,而此时的孔子已经68岁了。
1702095837
1702095838
[88]《孟子·告子下》“淳于髡问”章:“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脱)冕而行。”
1702095839
1702095840
[89]《论语·微子十八》“齐人归(馈)女乐”章,这是暗示齐国人送女乐让鲁公消遣,致使孔子辞职,因为齐国怕孔子把鲁国治理得太强盛。这类似于《论语·微子十八》中的大部分章节,几乎无疑是虚构的,这是孔子传奇的一部分。崔述指出,孟子没有在我们期望他提到的地方说到此事件,因之对它提出疑问(崔述,卷二)。
1702095841
1702095842
[90]《庄子》卷二,第172页。
1702095843
1702095844
——译按:顾氏所据是英译本,大约是指《庄子·天地篇》中类似子贡与孔子的对话那样的篇章。
1702095845
1702095846
[91]《论语·述而第七》“子在齐”章和《论语·颜渊十二》“齐景公问政”章。《孟子·万章下》:“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墨子(2),第206—209页。
1702095847
1702095848
——译按:顾氏所指,大约是《墨子·非儒篇下》“孔某之齐,见景公”之类的章节。
1702095849
1702095850
[92]译按:孔子55岁时离开鲁国,齐景公在孔子61岁时死去,景公在与孔子的会见中自称“吾老矣”(《论语·微子十八》),所以,从时间上说,孔子未必就见不到齐景公。
1702095851
1702095852
[93]《墨子》中有这样的两则故事,见《非儒篇》。它们出现在这本书的那部分不仅是明显的增补(见本书注),而且在其中的一则故事中,晏子讲给齐景公(卒于公元前490年)的楚国的一次叛乱却发生于公元前479年(《左传·哀公十六年》)。而《晏子春秋》讲到这些故事之一时又有一些不同看法。这本书也有几则晏子与孔子对峙的故事,或把他们当作同代之人(《晏子春秋》卷七),这在编年上是有问题的。《左传》经常提及晏子,他最后出现在公元前516年,此时孔子只有35岁(《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另一方面,照《晏子春秋》的证据,这些事件发生时孔子已经名声在外。事实上,到孔子成名时,晏子可能已经去世了。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这些轶事不能被看作是史实。整部《晏子春秋》的完成日期是难于确定的,人们一般认为它要晚于孔子在世的时间。见《伪书》,第607—609页。《论语·微子十八》“齐景公待孔子”章几乎无价值可言。孔子从未与鲁国“三家”的首领平起平坐过,无论如何齐景公不会为了孔子而提到“三家”。如同《论语·微子十八》的其余篇章一样,这无疑是传奇之言。
1702095853
1702095854
——译按:《论语·公冶长第五》:“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孔子30多岁时在齐国待过六七年,很可能与晏子有过交往,不宜因为《晏子春秋》的时间错乱而断然否定这一点。
1702095855
1702095856
[94]《史记》卷五,第304—310页。
1702095857
1702095858
——译按:此处所说《史记》卷数,当是英译本。
1702095859
1702095860
[95]《论语·卫灵公十五》。《孟子·万章下》:“孔子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
1702095861
[
上一页 ]
[ :1.7020958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