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96253e+09
1702096253 [270]《论语·学而第一》“曾子曰”章、《论语·子张十九》“曾子曰吾闻诸夫子”章,以及《孟子·离娄上》“曾子养曾皙”章。
1702096254
1702096255 [271]这种怀疑由一位有才能的法国汉学家在一个世纪前作了表述,见毕瓯,第10—72页。
1702096256
1702096257 [272]《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1702096258
1702096259 [273]见郭,第166—176页。理雅格翻译的《竹书纪年》中的一章说,一所帝国学校建于周朝初年,但事实上这就是青铜铭文上所谓的“习箭厅”之类的场所。某些后来的著作认为那里也教其他艺术,但对此并没有早期的证据。见上述引文;《书》“序”,第140页以及《诗》第458页注。
1702096260
1702096261 [274]《论语·为政第二》:“君子不器。”
1702096262
1702096263 [275]《论语·宪问十四》“子路问成人”章:“知、不欲、勇、艺、文之以礼乐。”
1702096264
1702096265 [276]《论语·子路十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702096266
1702096267 [277]《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天子衣朱衣。季夏行秋令,则秋隰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灾。”
1702096268
1702096269 [278]马伯乐认为这是孔子的思想,并说是孔子得之于《尚书·洪范》,见马伯乐,第463页注[2]。但是,《尚书·洪范》包含了通常引证的所谓“五行”的说法,并穿插着神秘数字的使用。无论是这些,还是整篇文字的编撰,都没有与孔子思想同样早的特征(见本书注),说明它们确实是晚出的。阿瑟·韦利也把一种魔法思想归之于孔子,但他却认识到,上述那种宇宙论的魔法(天人感应论)“不属于《论语》中的孔子学说”,见韦利,第18页和第64—66页。
1702096270
1702096271 [279]见顾立雅:《中国特色:中国世界观进化之研究》(芝加哥,1929年),第65页。这本书的主要前提是,汉代的形而上学体系有其相当早的根源,当然,这种看法完全是错误的。不过,尽管这本书写于20年前,但其中的一些不太重要的主张到现在我还是同意的。
1702096272
1702096273 [280]一些早期文献,如《诗》、《书》之中,就有非常清楚的例子说明了榜样的作用。见《诗》和《诗》(2)书中各处,以及《书》的第498页。当然,《论语》的许多章节可以被解释为是在言说魔法般的影响,如《论语·为政第二》“为政以德”章、《论语·子路十三》“其身正,不令而行”章以及《论语·卫灵公十五》“无为而治”章。但是,它们也可以被解释为依靠榜样之力;而当我们全盘审察孔子的思想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时,便更可能是这样的了。详见《论语·里仁第四》首章、《论语·公冶长第五》“子谓子贱”章和《论语·卫灵公十五》“子贡问为仁”章。
1702096274
1702096275 [281]详见《诗》,第260—261页;《诗》(2),第123页。
1702096276
1702096277 ——译注:如《诗经》中的《采薇》:“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节南山》:“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1702096278
1702096279 [282]这个表述是以对《书》、《诗》和《易》的仔细考察为基础的。在一些章节中,“君子”这个词的意思据上下文不太好确定。例如,有个意思可能接近于孔子对此词的用法,那就是《书·秦誓》“俾君子易辞”中“君子”的用法,这个词表面上看去可以认为不太早于孔子时期。很可能这个意思也出现在《易经》(第106页、第130页的《剥》和《大壮》)之中。
1702096280
1702096281 [283]——译按:这种例外是意义深远的,有可能是表现了孔子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1702096282
1702096283 [284]《论语·述而第七》:“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
1702096284
1702096285 [285]《孟子·尽心下》:“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1702096286
1702096287 [286]《论语·述而第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702096288
1702096289 [287]《论语·里仁第四》:“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702096290
1702096291 [288]《论语·泰伯第八》:“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1702096292
1702096293 ——译按:此处的“谷”,大抵是指官俸,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报酬。
1702096294
1702096295 [289]关于这一点,还没有可以定论的证据。可是,稍后时代,譬如墨子和孟子之时就是这样的了,这可能都与当时的经济条件有关。见《墨子》(2),第252页;《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致为臣而归”章。
1702096296
1702096297 ——译按:《论语·子路十三》:“冉子退朝,子曰:‘何晏(晚)也。’”分明是冉求与孔子住在一处。这是孔子晚年的情形,因为冉求有权有势,生活条件有保障,孔子与冉求生活在一起,并把教学之所安排在冉求住处也是有可能的。另外,考虑到工作之便,冉求不太可能住在孔子的居处。但是,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前,无论条件如何,学生们还是更有可能集中生活和学习在孔子的居处。
1702096298
1702096299 [290]《论语·子张十九》“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章特别指出了这一点。
1702096300
1702096301 [291]《论语·为政第二》“视其所以”章、《里仁第四》“人之过也”章和《论语·公冶长第五》“宰予昼寝”章。
1702096302
[ 上一页 ]  [ :1.7020962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