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96314
1702096315
[297]《论语·述而第七》:“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1702096316
1702096317
[298]《论语·里仁第四》“富与贵”章和《公冶长第五》“孟武伯问”章。
1702096318
1702096319
[299]《墨子》(2),229页。
1702096320
1702096321
——译按:《墨子·非儒》:“吾言足用矣!舍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攗粟也。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1702096322
1702096323
[300]——译按:《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自用者,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妄乱无为也。”
1702096324
1702096325
[301]《论语·雍也第六》首章和《论语·阳货十七》“子之武城”章。
1702096326
1702096327
[302]《论语·阳货十七》“宰我问三年之丧”章。
1702096328
1702096329
[303]《论语·述而第七》“不愤不启”章、《论语·泰伯第八》“学如不及”章、《论语·子罕第九》“颜渊喟然叹”章和《论语·宪问十四》“爱之能勿劳乎”章。
1702096330
1702096331
[304]《论语·子罕第九》“譬如为山”章。
1702096332
1702096333
[305]《论语·先进十一》“由之瑟”章。
1702096334
1702096335
[306]《论语·宪问十四》:“子贡方(谤)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1702096336
1702096337
[307]《孟子·公孙丑上》。
1702096338
1702096339
——译按:《孟子·公孙丑上》:“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顾氏显然是凭印象综合了这些说法。
1702096340
1702096341
[308]《论语·子罕第九》“达巷党人”章。
1702096342
1702096343
[309]例见吴,十五卷和罗(2),四十二卷。
1702096344
1702096345
[310]布赖斯,第23页。
1702096346
1702096347
[311]罗(2),6.11b-12a。
1702096348
1702096349
[312]《仪礼》,卷一,第229页。
1702096350
1702096351
[313]郭(2),109b-110a。又详见《诗》,第440页;《诗》(2),第249页和《左传》。
1702096352
1702096353
[314]《仪礼》,卷一,第200—201页、第244页。
1702096354
1702096355
[315]《仪礼》,卷一,第18页。
1702096356
1702096357
[316]汉字“礼”没有出现在《周易》里,容庚在他的《金文编》里所分析的许多青铜铭文中亦未列出这个字。在《尚书》(此书可能是儒家之前的)中,它以广义的形式出现在《金滕》篇中,但此篇的写作日期却有一些问题(《书》,第360页)。在《诗经》里有两次广义的出现(《诗》,第85、323页)。
1702096358
1702096359
——译按:在甲骨文中,“礼”是一种祭祀之名,当与音乐有关。从字形上讲,“礼”字既不从“示”,也不从“豆”,所谓祭器和祭品之义乃是后来的引申。见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2785—2788页。
1702096360
1702096361
[317]阿瑟·韦利只在有限的意义上这样认为,他写道:“我认为孔子没有把这种魔力赋予任何典礼,除了那些由接受了天命的统治者主持的以外。”(韦利,第66页)。但是,整体魔力效应(“天人感应”)的观念与孔子总的思想模式是不相干的,正如我们在《论语》中所看到的。确实,《论语·颜渊十二》首章“颜渊问仁”有时被解释为:如果一个人(假定是国君)只用一天的时间实践“礼”,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如果此章之意果真如此,实际上讲的就是魔力。但如果说此章难有此意,比较《论语·子路十三》“善人为邦百年”和“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说的却是一个良好的国君,在一定情形下需要一百年,而在另一种情形下需要一代人去纠正世间的弊病。
1702096362
1702096363
——译按:孔子讲“一日”不是说一整天,而是“一旦从某天开始”的意思,这与任何意义上的“魔力”无关。
[
上一页 ]
[ :1.7020963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