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96453
1702096454
[360]《论语·学而第一》:“过则勿惮改。”《论语·子张十九》“子贡曰君子之过”章。
1702096455
1702096456
[361]《论语·雍也第六》:“仁者先难而后获。”《论语·颜渊十二》:“先事后得。”《论语·卫灵公十五》:“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702096457
1702096458
[362]《论语·为政第二》:“见义不为,无勇也。”
1702096459
1702096460
[363]《论语·宪问十四》:“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卫灵公十五》:“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702096461
1702096462
[364]例如,这是在《易经》里使用的唯一的一种意思(《易经·大过》:“老妇得其士夫。”《归妹》:“士刲羊。”)。这种品格在历史上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这将使我们离题太远,故不能在此详述。
1702096463
1702096464
[365]赫恩肖,第437页。
1702096465
1702096466
[366]《论语·宪问十四》:“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正文里的(英文)译文,根据的是阿瑟·韦利的翻译。
1702096467
1702096468
[367]《论语·泰伯第八》:“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702096469
1702096470
[368]《论语·子罕第九》:“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702096471
1702096472
[369]《论语·子罕第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702096473
1702096474
[370]《论语·卫灵公十五》:“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702096475
1702096476
[371]《论语·里仁第四》:“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702096477
1702096478
[372]《论语·颜渊十二》:“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1702096479
1702096480
[373]《论语·卫灵公十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702096481
1702096482
[374]《论语·述而第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02096483
1702096484
——译按:此处所谓“三人”,泛指众多之人,不是必指三人。
1702096485
1702096486
[375]《论语·里仁第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702096487
1702096488
[376]《论语·雍也第六》:“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事见《左传·哀公十一年》。
1702096489
1702096490
[377]《论语·宪问十四》:“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参看《十三经注疏》之“校勘记”。
1702096491
1702096492
[378]《论语·为政第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702096493
1702096494
[379]《论语·宪问十四》“为命”章。
1702096495
1702096496
[380]《论语·卫灵公十五》:“辞,达而已矣。”参看《礼记》卷一,第233—234页。韦利还限定“辞”的意义为“请求,使命,为不能照料好某项工作而作的辩解,等等”(韦利,第201页注[2])。可是,对于它的“言语”的意义,可见《论语·泰伯第八》之“出辞气”章、《孟子·公孙丑上》之“子贡善为说辞”章,以及《书》第628页。
1702096497
1702096498
[381]《论语·阳货十七》:“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1702096499
1702096500
[382]《论语·里仁第四》:“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702096501
1702096502
[383]《论语·卫灵公十五》:“远佞人……佞人殆。”
[
上一页 ]
[ :1.7020964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