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96622
1702096623
[439]《论语·述而第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702096624
1702096625
[440]《史记·孔子世家》。现存《诗经》有305篇,另外还有6篇仅存篇名。
1702096626
1702096627
[441]崔,卷三。
1702096628
1702096629
[442]《论语·为政第二》“《诗》三百”章和《子路十三》“诵《诗》三百”章。
1702096630
1702096631
[443]《论语·子罕第九》“唐棣之华”章。
1702096632
1702096633
[444]指“郑声”,见《论语·卫灵公十五》“颜渊问为邦”章,以及《阳货十七》“恶郑声之乱雅乐”。
1702096634
1702096635
[445]《论语·子罕第九》:“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702096636
1702096637
——译按:这是说诗篇与配乐的关系,因为每一首诗在原初都是有乐曲相配合的。所谓“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是说《雅》、《颂》两部分的诗篇都与其原来的乐曲相配合了,并不是整理了诗篇的文字部分。
1702096638
1702096639
[446]《孔子世家》;崔,卷三。
1702096640
1702096641
[447]《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702096642
1702096643
——译按:孟子此言,是说不能片面地理解《尚书》和其他古籍的历史记载,并不是对《尚书》本身的可靠性有所怀疑。
1702096644
1702096645
1702096646
[448]《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春无冰。”《昭公二十五年》:“有鹆来巢。”《僖公十六年》:“六鹢退飞过宋。”
1702096647
1702096648
[449]这种正统观点,即孔子编著《春秋》的说法,为乔治·A.肯尼迪近来的研究所遵从。他绘制了一张地图,显示出与各国相关联的所有资料,并总结道:“对其他所有事情的记载分量都一样……只有孔子周游列国途经的各个国家,比其他国家有更多的记载。”(肯尼迪,第48页)可是,他收集的有价值的资料却承认了另外的解释。如果我们把他的地图和图表看成是其他国家与鲁国政治关系的说明,它们会更有意义。例如,他在第45页上的图表显示出,公元前584年之前,从不记载吴国国君的死亡,但此后就都有了。确切地说,正是在公元前584年,包括鲁国在内的北方国家才开始与吴国交往(《成公七年》)。
1702096649
1702096650
肯尼迪的主要论点——这部书没有某种深奥的原则(即所谓“春秋笔法”)——是可以成立的,而他亦为此整理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证据。
1702096651
1702096652
[450]《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1702096653
1702096654
[451]肯尼迪。
1702096655
1702096656
[452]理雅格译《左传·绪论》,第5—6页。
1702096657
1702096658
[453]《孟子·离娄下》提到了“鲁之《春秋》”,但接着又说这本书记载的是“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务(其事则齐桓、晋文)”。可我们知道,这部书是鲁国的编年史,只是偶尔提到这些人物。同样的反对理由是,孟子又说这部书是对“天子之事”(《孟子·滕文公下》)的记叙。许多学者怀疑孟子讲的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春秋》。见顾,第42页;以及《左传·绪论》,注[4]。
1702096659
1702096660
[454]《孟子·滕文公下》:“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1702096661
1702096662
——译按:孔子所说的“知”,并不是扬名,而是让别人理解他。
1702096663
1702096664
[455]《孟子·万章上》:“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1702096665
1702096666
[456]《礼记·杂记下》:“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仪礼》之中就有这方面的篇章。
1702096667
1702096668
[457]《论语·为政第二》“子张问十世可知”章和《八佾第三》“夏礼吾能言”章。
1702096669
1702096670
——译按:孔子说“十世可知”,并不是断言礼在未来的变化形式,而是从事理的角度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1702096671
[
上一页 ]
[ :1.7020966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