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96753e+09
1702096753
1702096754 [497]正如上文所述,“天”和“帝”本来是不同的,但在孔子时代之前就已经合而为一了。
1702096755
1702096756 [498]《论语·雍也第六》“子见南子”章、《述而第七》“天生德于予”章、《子罕第九》“子畏于匡”章、《先进十一》“颜渊死”章和《宪问十四》“莫我知也”章。
1702096757
1702096758 [499]《尚书·顾命》:“王曰:‘今天降疾。’”
1702096759
1702096760 [500]《论语·公冶长第五》:“子贡曰:‘夫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702096761
1702096762 [501]《论语·卫灵公十五》:“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702096763
1702096764 ——译按:此章的主旨是孔子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似与对待成功和财富的态度无关。君子的社会责任是谋道,不是种田。
1702096765
1702096766 [502]《诗》,第528—529页。
1702096767
1702096768 ——译按:《诗经·云汉》:“靡神不举,靡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1702096769
1702096770 [503]郭沫若(2),202b—203b。
1702096771
1702096772 [504]——译按:《墨子·公孟》:“鲁祝以一豚祭,而求百福于鬼神。”
1702096773
1702096774 [505]顾立雅,第214—218页。
1702096775
1702096776 [506]《诗》,第198—200页;《诗》(2),第268页;《左传·僖公三十年》等。
1702096777
1702096778 [507]详见《墨子·明鬼下》。
1702096779
1702096780 [508]详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1702096781
1702096782 [509]威尔伯,第153、193页。
1702096783
1702096784 [510]《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以及《礼记》,卷一,第173页。中国学者相信使用人像(俑)在先,而用活人殉葬源于此,但实际的历史情况正好与这种意见相反。
1702096785
1702096786 [511]《礼记·檀弓下》“陈子车死于卫”章。
1702096787
1702096788 [512]《诗经·大雅·下武》:“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1702096789
1702096790 [513]郭沫若(2),133a。
1702096791
1702096792 [514]《论语·雍也第六》“子谓仲弓”章。据说“子谓仲弓”应该被理解为“对仲弓说”,但《子罕第九》的“子谓颜渊”却说明,合适的理解应该是“评说颜渊”。
1702096793
1702096794 ——译按:依《论语》体例,“谓……曰”是说“对……说”;而“谓……”则是“评说……”。
1702096795
1702096796 [515]《论语·雍也第六》“雍也可使南面”章。
1702096797
1702096798 [516]威尔逊,第106页;雅各布森,第213页;欧文,第338—341页。
1702096799
1702096800 [517]韦伯,第293页。如果我们能够说韦伯对孔子和儒学的评论都是公平的洞察的话,那将是很令人高兴的,但不幸的是,这不是实情。不过,韦伯确实作了一些敏锐的观察,就他所能用到的译本和第二手材料而言,这已经是相当惊人的了。
1702096801
1702096802 [518]《论语·八佾第三》:“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亦见《礼记》,卷二,第272、311页。
[ 上一页 ]  [ :1.7020967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