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96778
[507]详见《墨子·明鬼下》。
1702096779
1702096780
[508]详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1702096781
1702096782
[509]威尔伯,第153、193页。
1702096783
1702096784
[510]《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以及《礼记》,卷一,第173页。中国学者相信使用人像(俑)在先,而用活人殉葬源于此,但实际的历史情况正好与这种意见相反。
1702096785
1702096786
[511]《礼记·檀弓下》“陈子车死于卫”章。
1702096787
1702096788
[512]《诗经·大雅·下武》:“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1702096789
1702096790
[513]郭沫若(2),133a。
1702096791
1702096792
[514]《论语·雍也第六》“子谓仲弓”章。据说“子谓仲弓”应该被理解为“对仲弓说”,但《子罕第九》的“子谓颜渊”却说明,合适的理解应该是“评说颜渊”。
1702096793
1702096794
——译按:依《论语》体例,“谓……曰”是说“对……说”;而“谓……”则是“评说……”。
1702096795
1702096796
[515]《论语·雍也第六》“雍也可使南面”章。
1702096797
1702096798
[516]威尔逊,第106页;雅各布森,第213页;欧文,第338—341页。
1702096799
1702096800
[517]韦伯,第293页。如果我们能够说韦伯对孔子和儒学的评论都是公平的洞察的话,那将是很令人高兴的,但不幸的是,这不是实情。不过,韦伯确实作了一些敏锐的观察,就他所能用到的译本和第二手材料而言,这已经是相当惊人的了。
1702096801
1702096802
[518]《论语·八佾第三》:“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亦见《礼记》,卷二,第272、311页。
1702096803
1702096804
——译按:《礼记·礼运》:“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仲尼燕居》:“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1702096805
1702096806
上述孔子所说“之于天下”,只是说“对于天下人而言”,似乎并没有顾氏所说那么复杂的含义,即没有宗教或哲学含义。
1702096807
1702096808
[519]被认为是孔子所说的只有两章,即《论语·为政第二》的“五十而知天命”和《季氏十六》的“畏天命”。极常见的形式是前一种说法,但它的绝对自满自足的口气,让人觉得靠不住。后者的说法也是可疑的,因为这一章使用了数字“三”,并且其所表现的思想具有独断性的倾向。
1702096809
1702096810
[520]《墨子》(2),第202、234页。
1702096811
1702096812
——译按:详见《墨子·非命》。
1702096813
1702096814
[521]《论语·雍也第六》“哀公问”章和《先进十一》“季康子问”章的“短命”。
1702096815
1702096816
[522]《论语·宪问十四》“子路问成人”章之“见危授命”。
1702096817
1702096818
[523]《论语·宪问》:“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1702096819
1702096820
[524]《论语·雍也第六》“冉求曰”章和《子罕第九》“譬如为山”章。
1702096821
1702096822
[525]《论语·颜渊十二》:“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这是断章引文,但我相信并不是一种破坏原意的做法。
1702096823
1702096824
——译按:子夏所引述的说法事实上是当时流行的俗语,所以才出现在当时其他一些思想家的言论中。尽管这种说法与孔子的有关观点基本一致,但那确实不是孔子的说法。如果真是孔子所言,依照《论语》的体例,应该采用“闻诸夫子”之类的提法。
1702096825
1702096826
[526]《论语·卫灵公十五》:“君子忧道不忧贫。”
1702096827
[
上一页 ]
[ :1.7020967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