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96840
[532]《论语·里仁第四》:“参(曾子)乎,吾道一以贯之。”《卫灵公十五》:“赐(子贡)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
1702096841
1702096842
——译按:所谓“一以贯之”,明显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实在的内容。顾氏的解释略显牵强。
1702096843
1702096844
[533]中文名字顾乐真,为本书作者顾立雅之夫人。
1702096845
1702096846
[534]克里尔,洛兰,第22—25页。
1702096847
1702096848
[535]《论语·雍也第六》:“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1702096849
1702096850
[536]《论语·里仁第四》:“朝闻道,夕死可矣。”
1702096851
1702096852
[537]顾立雅(4),第127—131页。
1702096853
1702096854
[538]——译按:见《尚书·康诰》。此文一般认为是周公对其弟康叔的训诫之辞。
1702096855
1702096856
[539]《论语·里仁第四》:“事父母,几谏。”
1702096857
1702096858
[540]《论语·子路十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702096859
1702096860
[541]见《礼记》,卷一,第140页;《家语》,卷十。虽然是两处记载,但却是微有不同的一件事。《论语》没有提到过家族复仇,对这种做法的倡导似乎也不符合孔子的脾性。荀子则对此感到痛惜(《荀子》,第343页)。
1702096861
1702096862
——译按:见《礼记·檀弓》、《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荀子·议兵》。
1702096863
1702096864
[542]《论语·学而第一》“弟子入则孝”章、《为政第二》“或谓孔子”章(参见《学而第一》“有子曰其为人”章)、《颜渊十二》“齐景公问政”章和《阳货十七》“子曰小子”章。
1702096865
1702096866
[543]《诗》,第273、249页。
1702096867
1702096868
——译按:《诗经·南山有台》:“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泂酌》:“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1702096869
1702096870
[544]《论语·颜渊十二》:“子夏曰:‘商闻之矣: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702096871
1702096872
——译按:子夏引用的也是当时流行的俗语,并非孔子所言,尽管它与孔子思想并不矛盾。
1702096873
1702096874
[545]《论语·子罕第九》“子欲居九夷”章、《子路十三》“樊迟问仁”章和《卫灵公十五》“子张问行”章。韦利,第108页。
1702096875
1702096876
[546]赫梅尔,第352页。
1702096877
1702096878
[547]《论语·子路十三》:“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1702096879
1702096880
[548]《论语·颜渊十二》:“哀公问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702096881
1702096882
[549]《论语·里仁第四》“见贤思齐”章、《公冶长第五》“已矣乎”章、《颜渊十二》“司马牛问君子”章和《卫灵公十五》“躬自厚”章。
1702096883
1702096884
[550]《论语·子路十三》“子适卫”章、“善人教民”章、“以不教民战”章和《阳货十七》“子之武城”章,参见《为政第二》“道之以政”章。
1702096885
1702096886
[551]《论语·阳货十七》:“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1702096887
1702096888
[552]我并未忘记《论语·泰伯第八》中的一章:“夫子说:‘可以使人民去遵从,但却不能使他们去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这一章的意思并不完全清楚,我们不知道它的语境和具体的参照系。
1702096889
[
上一页 ]
[ :1.702096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