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97182e+09
1702097182 [690]《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章、《论语·阳货十七》“公山弗扰以费叛”章。
1702097183
1702097184 [691]《论语·阳货十七》“公山弗扰以费叛”章。
1702097185
1702097186 [692]《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汤放桀”章。
1702097187
1702097188 [693]《论语·子路十三》:“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亦见《为政第二》“季康子问”章、《里仁第四》“能以礼让为国”章、《颜渊十二》“季康子”章和《子路十三》“叶公问政”章。
1702097189
1702097190 [694]柏拉图(3),第437、499—502页。
1702097191
1702097192 [695]《论语·卫灵公十五》:“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参看《为政第二》首章。
1702097193
1702097194 [696]《论语·颜渊十二》:“子夏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1702097195
1702097196 [697]《论语·为政第二》“哀公问”章、“季康子问”章,《颜渊十二》“樊迟问仁”章和《子路十三》“仲弓为季氏宰”章。
1702097197
1702097198 [698]莱茵伯格,第130页。
1702097199
1702097200 [699]孔子并不是第一个强调贤能之臣的重要性的,《诗》和《书》中出自周朝初年的材料对此已有提及。特别是周公,坚决主张任用贤臣的必要性。然而,很可能是通过孔子,这种思想才在后世获得了它的权威性。活跃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对中国政治理论具有极大影响的荀子,用历史实例详细阐述了这个观点,但是,当他总结自己的有关主张时却引用了据说是孔子的话语(《荀子》,第154—155页)。
1702097201
1702097202 [700]《韩非子》,16.10b—11a、18.7b—8a、18.12b、19.7b—8a。
1702097203
1702097204 [701]《论语·宪问十四》“卫灵公之无道”章。
1702097205
1702097206 [702]《论语·先进十一》“子路使子羔为费宰”章。
1702097207
1702097208 [703]《论语·八佾第三》“定公问”章,以及《宪问十四》:“忠焉,能勿诲乎?”
1702097209
1702097210 [704]《论语·子路十三》“定公问”章,以及《宪问十四》:“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1702097211
1702097212 [705]《论语·八佾第三》首两章、“管仲之器”章,《述而第七》“奢则不逊”章和《宪问十四》“臧武仲”章。从《泰伯第八》(亦见《宪问十四》)“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及《宪问十四》“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来看,孔子谴责了那些不在官位者对政府的批评。但令人不可理解的是,一个像他那样崇尚自由批评的人竟然会有这种看法。看起来,这些表述是在我们不可得知的特殊参照系下讲说出来的。
1702097213
1702097214 ——译按:“谋”和“思”并非批评;特别是“谋”,显然是指别有用心地参与不符合自己身份的政治谋划。正如本书作者强调的,孔子批评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府,而是无道的政府作为。
1702097215
1702097216 [706]林赛,第284页。
1702097217
1702097218 [707]《论语·颜渊十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此和《子路十三》的“正名”为基础,产生了孔子对“正名”学说的详细阐述。但《子路十三》的这一章有许多疑点,显然是后来插入的,可能是受了法家的影响。见本书注。“君君臣臣”的观念与“正名”思想并没有必然联系。因为《论语》中只有这一章讲到了“正名”,明显是靠不住的,所以,并没有证据表明孔子了解这一学说。
1702097219
1702097220 ——译按:对于《论语》中的章节,不宜如此随意地下断语,更不能说只讲过一次或讲得很少的观点就是靠不住的。如果解释者不能理解的章节都是可疑的,那么,任何典籍都将无法卒读。事实上,“正名”思想正是《论语》中孔子思想的主线之一。
1702097221
1702097222 [708]《论语·为政第二》:“君子不器。”
1702097223
1702097224 [709]《论语·卫灵公十五》“直哉史鱼”章,参见《述而第七》“子谓颜渊”章和《泰伯第八》“笃信好学”章。
1702097225
1702097226 [710]《论语·为政第二》“非其鬼而祭”章、《宪问十四》“子路问成人”章、《卫灵公十五》“志士仁人”章和《子张十九》首章。
1702097227
1702097228 [711]汤,第159—161页。
1702097229
1702097230 [712]柏拉图(3),第496—497页。比较《论语·宪问十四》“邦有道”章、《卫灵公十五》“直哉史鱼”章和《子张十九》“陈子禽谓子贡”章。
1702097231
[ 上一页 ]  [ :1.7020971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