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97132e+09
1702097132 [668]见本书注。
1702097133
1702097134 [669]《老子》65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1702097135
1702097136 ——译按:此处之“智”为多智巧伪诈之意。
1702097137
1702097138 [670]《韩非子》,18.8b、19.8b—9a。
1702097139
1702097140 [671]《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汤放桀”章、《离娄下》“储子曰”章和《告子下》“曹交问”章。
1702097141
1702097142 [672]《论语·宪问十四》:“邦无道,危行言逊。”
1702097143
1702097144 ——译按:孔子所说的“危行”,并不是大胆行动,而是“高行”,即在黑暗政治中持守节操,不去同流合污。
1702097145
1702097146 [673]《论语·子罕第九:》:“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欤)?”
1702097147
1702097148 [674]《孟子·公孙丑上》:“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1702097149
1702097150 [675]《论语·先进十一》“季子然问”章;参见《宪问十四》“子路问事君”章。
1702097151
1702097152 [676]《论语·雍也第六》首章、“子谓仲弓”章和《先进十一》“从我于陈蔡”章。
1702097153
1702097154 [677]西塞罗,第137页。
1702097155
1702097156 [678]《论语·子路十三》“子贡问乡人皆好之”章和《卫灵公十五》“众恶之”章。
1702097157
1702097158 [679]《论语·泰伯第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阳货十七》:“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1702097159
1702097160 [680]《论语·卫灵公十五》:“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1702097161
1702097162 ——译按:这一章的解释,恐怕不会有那么简单。严格来说,这一章中应该有些遗佚的文字,致使字义不明、意义不尽。
1702097163
1702097164 [681]《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躬圣……不懈于治……咸承圣志。”
1702097165
1702097166 [682]《韩非子》,19.17b—18a。
1702097167
1702097168 [683]《论语·子路十三》:“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又:“近者悦,远者来。”《宪问十四》:“上好礼,则民易使也。”以及“子路问君子”章。
1702097169
1702097170 [684]柏拉图(4),第776—778页;亚里士多德,第1253—1255、1269、1279页。
1702097171
1702097172 [685]韦慕廷,第11、237、241页。
1702097173
1702097174 [686]《左传·昭公七年》;参看《孟子·离娄下》“孟子告齐宣王曰”章;《国语》,1.6b—9a、4.9b—11a、5.10—11b、6.3a—7a。
1702097175
1702097176 [687]郭沫若(3),第63—70页。郭氏在其他主张中表述道,尽管《论语》中的孔子不是无序政治的鼓吹者,但《墨子》和《庄子》却说他是,而在这三个凭据中应该少数服从多数。但是,这种算术式的证明,因为缺乏深究和权衡,几乎是不可接受的。一旦进行了深究,马上就会对郭氏提出的最严肃的证据做出结论,证明它们是非常不可靠的。郭氏关于孔子的那篇论文(同上,第63—92页)是一个重要的论述,像他的其他许多论著一样,它是卓越见识和广博学识的汇集,但经常令人失望地在材料的收集和使用中缺乏批判性的分析。在几个主要问题上,郭氏表述的观点与我这本书上的基本相似。为了不被指责为抄袭,我想指出的是,在我读到郭氏的那篇论文之前,我这部书的初稿已经基本完成,而在郭氏的那本书出版之前,我已经在我的教学中讲述了其中的许多观点。我很高兴能与郭氏的这些观点相伴而生,而他的这些观点又以其正确性而坚定了我的信心。
1702097177
1702097178 [688]《史记》卷,第298页。
1702097179
1702097180 [689]《论语·八佾第三》:“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
1702097181
[ 上一页 ]  [ :1.7020971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