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98335e+09
1702098335 [148]“十翼”的一些章节极相似于道家著作,比较《易经》第213页和《庄子》卷一,第171页;《易经》第226页和《老子》第24章、第34章、第36章等。
1702098336
1702098337 [149]《易经》,第359页。
1702098338
1702098339 [150]《易经》,第389页。
1702098340
1702098341 [151]《庄子》,卷一,第57—58页。
1702098342
1702098343 ——译按:《易传·系辞下》:“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庄子·知北游》:“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
1702098344
1702098345 [152]《论语·卫灵公十五》:“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702098346
1702098347 [153]《庄子》,卷一,第355、360页。
1702098348
1702098349 [154]《经典释文》说:“鲁读易为亦。”许多学者认为这就意味着《鲁论语》在此处是个不同的字,但江心诚认为这种解释只关乎发音;见《伪书》,第71—72页。德效骞认为,整个这一章都是后来插入的;见德效骞。
1702098350
1702098351 ——译按:释“易”为“亦”,属下句,则“五十以学”就无法理解了。实际上,《易》的最初用途是占卜之书,但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却是先民的生活经验之总结。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才去学习《易经》。不能因为《易经》是占卜之书,也不能因为《易传》的思想相对肤浅,就否定孔子与《易经》的任何联系。《论语》此章应该理解为,晚年孔子检讨自己在从政方面的失误时假设说,如果再倒退若干年,让我在50岁从政之前就读《易》,我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失误了。这显然是说,《易》中的思想有助于孔子在政治上表现得更为成熟练达,特别是在与鲁国“三家”的政治较量中。
1702098352
1702098353 [155]它只出现在现已亡佚的《庄子》的残篇中,但《太平御览》849.2a引用了它。在这个文字有所错讹的章节中,子路想给孔子问卜,孔子回答说:“我的占卜已经做过了(——译按:“丘之祷久矣。”)。”对此书的参考,我受惠于韦利,第131页注[3]。
1702098354
1702098355 [156]《论语·子罕第九》:“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1702098356
1702098357 [157]顾(5),第9页。《论语》还有一次提到了凤凰,那是出自《微子十八》中的一位道家隐士之口。这一章无疑也是在早已指出过的道家影响下而后加的。事实上,在《庄子》卷一,第221页有一件与此相关的同样的事情,其语言也有某种程度的相同。河图在“十翼”中被提到,见《易经》,第374页。在《尚书》的一篇早期文献中,也提到了河图(《书》,第554页),这一事实对于我们现在的讨论并无重要意义。对河图没有什么可说的,那可能仅仅是一幅地图。
1702098358
1702098359 [158]根据不同学者的看法,这个日期可能有上下一个世纪或者更多时间的偏差。马伯乐的有关预言日期的研究使得《左传》成书的日期很难早于公元前300年,但是,可能总有一些后来插入的章节。见马伯乐(2)和卡尔格伦。
1702098360
1702098361 [159]常镜海,第5页。
1702098362
1702098363 [160]这些预言的经常性是令人惊讶的。我作过统计,在公元前541—前537年的5年间就有25次之多,而在其他时期可能还会更多。我没有核实所有这些预言的精确性。
1702098364
1702098365 [161]马伯乐(2),第191页。
1702098366
1702098367 [162]详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左传·襄公三十年》、《左传·昭公七年》、《左传·昭公八年》、《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等。
1702098368
1702098369 [163]“五行”的发生日期并不完全清楚。韦利写道:“一般来讲,我见到的大部分中国和日本学者都没有理由认为五行理论早于公元前4世纪。”韦利(3),第109页注[1]。“五行”至少有一次出现在《墨子·经》中,但是,这部分一般被认为是相对晚些时候的篇章。有人认为“五行”理论存在于孟子时代(见陈梦家)。陈梦家在第46页引用的证据显示,带有这种思想的理论发端于孟子时代,但并不必然证明“五行”概念存在于此时。他引自《荀子》的证据并不具有结论性,因为有证据表明,《非十二子》篇中的这一特殊部分是后来插入的。见《荀子》(3),3.12b。《孟子》从未提及“五行”这一事实使这一切更为可能了。
1702098370
1702098371 [164]《左传·文公十八年》。
1702098372
1702098373 [165]《左传·宣公十一年》。他后来在带走了许多人质之后,又撤出了这个国家,可能是由于害怕其他国家的报复。
1702098374
1702098375 [166]《左传·成公二年》。
1702098376
1702098377 [167]《左传·宣公十一年》、《左传·宣公十二年》。
1702098378
1702098379 [168]麦考利,第352—353页。
1702098380
1702098381 [169]《左传·昭公十七年》、《左传·哀公六年》、《左传·哀公十四年》。
1702098382
1702098383 [170]《左传·昭公七年》。既然孔子能为他兄长的女儿择婚(《论语·公冶长第五》),他显然是家族的首领。
1702098384
[ 上一页 ]  [ :1.7020983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