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98385e+09
1702098385 [171]《左传·宣公二年》、《左传·成公二年》。把其中的第一段话归之于孔子的做法受到了《钦定春秋》(卷二十)的批评。对其第二段,理雅格指出,“批评家一致认为,这一段不能归之于孔子”。
1702098386
1702098387 [172]——译按:顾氏在本书中对于《左传》特别是《左传》有关孔子记载的评价,深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史学界所谓疑古之风的影响。在本书中,他一方面肯定了《左传》在记载史实方面是可信的,另一方面又怀疑该书中有关孔子记载的历史可靠性。他一方面认为《左传》不应该加入太多孔子的记载,以此来证明《左传》乃儒生出于政治目的而编纂;另一方面又指出《左传》没有孔子传记或缺乏足够的孔子传记的材料,以此来证明《左传》有关孔子的史实是值得怀疑的。总之,在顾氏看来,不管是《左传》还是其他书籍,关于孔子的记载,如果太多了,就被认为是编造;如果太少了,又会说凡是没有提及孔子生平事迹的,就是根本不存在的。这充分说明,顾氏对于《左传》及《左传》记载孔子史实的置疑是结论在先、论证在后的。
1702098388
1702098389 [173]《钦定春秋》,卷三十五。
1702098390
1702098391 [174]高本汉,第58—64页。
1702098392
1702098393 [175]《国语·鲁语》。
1702098394
1702098395 [176]为较早日期所作的辩护,见韦利(3),第137页和哈伦,第456—460页。像许多别的学者一样,伯希和认为现存《孔子家语》乃王肃伪造,此人卒于公元256年,见伯希和,第421页注[430]。
1702098396
1702098397 [177]《孔子家语》,卷二、卷三、卷十。
1702098398
1702098399 ——译按:《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吾以为夫子无所不知。”
1702098400
1702098401 [178]《孔子家语》,卷七。
1702098402
1702098403 [179]《孔子家语》,卷七。
1702098404
1702098405 [180]《孔子家语》,卷四、卷七;参见《论语·颜渊十二》“季康子问政”章和《子路十三》“樊迟问仁”章。
1702098406
1702098407 [181]《孔子家语》,卷一、卷二。
1702098408
1702098409 [182]比较《老子》第47章首句和《孔子家语》卷二中的句子。崔述指出,这部书也大量借用了《庄子》和《列子》的内容;见崔,卷三。《孔子家语》把大量书籍中有关孔子的内容杂凑在一起。在上述剽窃《老子》后的第4页又抄袭了《孟子·梁惠王下》的一大段,并把它引述为是孔子所说。
1702098410
1702098411 [183]《孔子家语》,卷三。
1702098412
1702098413 [184]《史记》,卷五,第299页注[4]。
1702098414
1702098415 [185]戴闻达(2),第95页;钱穆,第101页。
1702098416
1702098417 [186]戴闻达,第221页。
1702098418
1702098419 [187]《荀子》(2),第175—181、275页。
1702098420
1702098421 [188]这一点我曾得益于洛兰·克里尔,第136—137页。
1702098422
1702098423 [189]《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1702098424
1702098425 [190]《荀子·性恶》。
1702098426
1702098427 [191]《荀子·荣辱》:“故先王案(乃)为之制礼以分之。”
1702098428
1702098429 [192]《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1702098430
1702098431 [193]《论语·述而第七》“盖有不知而作”章。孔子和他的直传弟子们提出了对“学”这个词的宽泛解释,事实上,他们也并未优先强调单纯的书本学习,见《学而第一》“子夏曰贤贤易色”章和“君子食无求饱”章,以及《雍也第六》“季康子问”章和《子路十三》“诵诗三百”章。
1702098432
1702098433 [194]《荀子》(2),第184、264页。他对道家形而上学的反对,《荀子》(2),第96页。
1702098434
[ 上一页 ]  [ :1.7020983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