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04169e+09
1702104169 【译】  孔子说:“君子广泛学习文献、典籍,用礼制来驾驭统率,这样也就可以不违背道理了。”
1702104170
1702104171 【注】  《朱注》程子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博学矣,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则亦可以不畔道矣。
1702104172
1702104173 【记】  “约之以礼”经常译作或释作“约束控制”,不从。释统领为佳,所谓“立于礼”,正在于以原则、规范来统率行为,以此为人、做事。此“礼”并非繁文缛节,不只是仪文形式而已。
1702104174
1702104175 6.28 子见南子 ,子路 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1702104176
1702104177 【译】  孔子拜会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做了坏事,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
1702104178
1702104179 【注】  《朱注》:子路以夫子见此淫乱之人为辱,故不悦。
1702104180
1702104181 【记】  孔子被逼得没办法的时候,也只好对天发誓以表白自己,和今天的人一样,神态可掬。《论语》中的孔子是生动活泼的活人,有脾气,有缺点。例如,虽然“即之也温”,但也常常骂学生,而且骂得很凶,“其言也厉”。但也经常开各种小玩笑,根本不像后世把他抬入神龛内的那副完美无瑕,却失去活人气息的木偶面目。今日哲学史家们常引此章以证孔子既指天发誓,当然是有神论者,但又与“天何言哉”出入甚至矛盾。其实纵观《论语》全书,如前所说,孔子于天、命、鬼神,均持一种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实用理性态度。墨子批判儒家“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相当准确,它当然来自孔子。这章指天发誓不过情急之辞,并不足以证明或否定什么。
1702104182
1702104183 “南子”据说是一个“淫乱”的国君妾妇,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孔子却拜见而不避,甚至使亲近的学生怀疑而不高兴,可见孔子与后代假道学大不相同,并不装腔作势,而是有高度灵活性的。
1702104184
1702104185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1702104186
1702104187 【译】  孔子说:“中庸作为仁德,是最高的了。人们很久没拥有了。”
1702104188
1702104189 【注】  《朱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1702104190
1702104191 【记】  什么是“中庸”?这是儒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中”,另外再讲。“庸”,朱注“平常也”,并引程子曰“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一直为后世所沿用。何晏《集解》也作“庸,常也”。但为什么“平常”就是不能改变的“天下之定理”?为什么如此重要?陈淳《北溪字义》说:“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惟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 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万古常不可改易。”今人徐复观的解释更好:“所谓庸是把‘平常’和‘用’连在一起,以形成新内容的。《说文》三下‘用’部:‘庸,用也。’……‘庸’者指‘平常地行为’。因此‘平常地行为’实际是指‘有普遍妥当性的行为’而言。所谓‘平常地行为’,是指‘随时随地,为每一个所应实践所能实现的行为’而言。……表明了孔子乃是在人人可以实践、应当实践的行为生活中,来显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道’,这是孔子之教与一切宗教乃至形而上学断然分途的大关键。”(《中国人性论史》第113页,台北商务印书馆版)其实,此即我所谓之“实用理性”。庸,用也。“中庸”者,实用理性也,它着重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建立起人间正道和不朽理则,此“人道”,亦“天道”。虽平常,却乃“道”之所在。所以孔子才有“中庸之为德,至矣乎”的赞叹。这就是最高处所。此最高处所并不在另一世界或超越此世间。但为何“民鲜久矣”?可能是指当时人多好高骛远,而不重“道在伦常日用之中”这一根本道理。
1702104192
1702104193 今日中庸之道,也应求之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即现代化的社会存在中,而不必过分强调高玄理论、传统资源。我颇为赞同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政治自由主义》所提倡的重叠理论,我以为,这实际乃将现代法治—道德原理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脱钩,而建立在现代生活之上。自由、民主、社会正义均可来自平民百姓的现代生活肌体之上,而不必溯根源于希腊传统、基督教等等。 这正与“西体中用”论相通:“体”乃现代生活,文化传统只起次要作用。本读重视社会性公德与宗教性私德的分离化,认为后者最多只起范导性(regulative)而非建构性(constitutive)作用,亦此意也。
1702104194
1702104195 6.30 子贡 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702104196
1702104197 【译】  子贡说:“如果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从而能够普遍救济群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吗?”孔子说:“这哪里只是仁,应该是圣了。连尧、舜都难做到。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起来,就帮助别人站起来;自己想开拓发展,就帮助别人开拓发展。从近处做起,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
1702104198
1702104199 【注】  《朱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间矣。状仁之体,莫切于此。
1702104200
1702104201
1702104202
1702104203
1702104204 论语今读(最新增订版+《论语》索引) [:1702102455]
1702104205 论语今读(最新增订版+《论语》索引) 述而第七
1702104206
1702104207 共三十八章
1702104208
1702104209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1702104210
1702104211 【译】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有人拿我和老彭相比。”
1702104212
1702104213 【注】  《朱注》:老彭,商贤大夫,见《大戴礼》,盖信古而传述者也。
1702104214
1702104215 【记】  “老彭”是什么人?众说纷纭,没有结论,有人说是老子。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述而不作”四个字。孔子梦周公,重礼制,信而好古,的确是古代氏族传统的顽强的承传人和护卫者,孔子对此是非常自觉的。但任何“述”中都有“作”,孔子以“仁”解“礼”,便是“作”。实际上孔子是“述而又作”。“述”者,“礼”也;“作”者,“仁”也。“作”是为了“述”,结果却超出了“述”。自孔子后,“仁”、“礼”两范畴便常处于关键处。一般说来,传统虽号称以仁释礼,实际是以礼辖仁,自《乐记》提“灭人欲”,宋明理学以“理”或“天理”代礼,此即天理人欲论,极度轻视、贬低了与“欲”相联的情爱,即“仁”的基本真核。现代则“仁”、“礼”对峙,以仁反礼,实际是以欲反理,此即自然人性论:自然性即人性。自李贽、戴震到康有为、谭嗣同,到达高峰。我主张的是仁礼区分、理欲交会的情感本体论,以回归孔子,而展开第四期儒学。
1702104216
1702104217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702104218
[ 上一页 ]  [ :1.7021041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