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04319e+09
1702104319 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1702104320
1702104321 【译】  孔子所慎重对待的:祭祀,战争,疾病。
1702104322
1702104323 【注】  《朱注》:齐……诚之至与不至,神之飨,皆决于此。战,则众之死生、国之存亡系焉。疾,又吾身之所以死生存亡者,皆不可以不谨也。
1702104324
1702104325 【记】  可见孔老夫子还是很重视自己的身体的。参考《乡党篇》讲究饮食起居,便更清楚。当然这更是对执政者而言,“疾”当指民间的传染疾病。“齐”同“斋”。
1702104326
1702104327 7.14 子在齐 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702104328
1702104329 【译】  孔子在齐国听到演奏韶乐,很久尝不出肉的滋味,说:“没想到音乐的快乐能达到这个地步。”
1702104330
1702104331 【注】  《集释》蔡节《论语集说》:韶,舜乐也。三月,言其久也。《钱解》:此乃圣人一种艺术心情也。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此亦一种艺术心情也。艺术心情与道德交流合一,乃是圣人境界之高。
1702104332
1702104333 【记】  岂能“三月”之久?于是韩愈、程颐说“三月”原是“音”字。朱熹说是学习韶乐三个月。古语“三月”乃泛指久长,并非一定是三个月。如说颜回“三月”不违仁,也如此。不过夸张形容而已。钱解较好,指出这乃一种合道德、艺术于一体的人生境界。
1702104334
1702104335 《论语》多言乐,《孟子》少言。《论语》多载具体言行,《孟子》多逞豪言论辩。唯孔子能作“至圣先师”,明矣。“教”(education,teaching)远非仅传授知识,讲解义理,锻炼技艺,而在整体人性、人格的塑造,所以音乐(“乐教”)重要,乐无关知识、技艺,而直接作用心灵,陶冶情性。即使当时之礼制规矩,虽或失之琐碎,然正在此具体举止、态度、行为、言语的教导训练中,才能建立人的情理结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立于礼,成于乐”,均此之谓也。具体礼乐之内容、细目均可随时代、社会而大有异同,但此教育学之文化心理的“形式原则”则永在常新, 即非人文(human cultural)不足以成人性(human nature)也。此所以孔老夫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不舍礼而讲仁。 宋儒于此有所失。
1702104336
1702104337 7.15 冉有 曰:“夫子为卫 君乎?”子贡 曰:“诺;吾将问之。”
1702104338
1702104339 入,曰:“伯夷 、叔齐 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702104340
1702104341 出,曰:“夫子不为也。”
1702104342
1702104343 【译】  冉有说:“老师会帮卫君吗?”子贡说:“好罢,我去问一下。”
1702104344
1702104345 进到孔子屋里,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圣人。”子贡说:“他们怨悔吗?”孔子说:“他们追求的是仁,得到了仁,有什么可怨悔的?”
1702104346
1702104347 子贡出来后说:“老师不会干。”
1702104348
1702104349 【注】  《杨注》:卫君,指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在晋国。灵公死,立辄为君。晋国的赵简子,又把蒯聩送回,藉以侵略卫国。卫国抵御晋兵,自然也拒绝了蒯聩的回国。从蒯聩和辄是父子关系的一点看来,似乎是两父子争夺卫君的位置,和伯夷、叔齐两兄弟的互相推让,终于都抛弃了君位相比,恰恰成一对照。因之下文子贡引以发问,藉以试探孔子对出公辄的态度。孔子赞美伯夷、叔齐,自然就是不赞成出公辄了。
1702104350
1702104351 【记】  这章不了解具体历史背景,便不知所云,故抄引杨注。
1702104352
1702104353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702104354
1702104355 【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生水,弯着胳膊作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不正当的财富和官位,对我,就像浮游在天上的云彩一般。”
1702104356
1702104357 【注】  《集释》《吕氏春秋·慎人篇》:古之得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1702104358
1702104359 【记】  天际浮云,与我无关也。“乐”什么?某种准宗教的心理情感状态也。前面已讲过它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乎富贵贫贱之上。而此语的诗情画意,更使人流连不已,千古传诵。说它为审美境界,固宜。
1702104360
1702104361 问题在于“七情之正”与这种“天人之乐”的关系。理学将二者截然划开甚至对立,将前者视同仇敌。近代自然人性论相反,斥后者为神秘迂腐,片面发展前者。两皆失之。“孔颜乐处”固然指“天人之乐”,即孟子所谓“上下与天地同流”之乐,但并不贬低或排斥“七情之正”的世俗之乐,如孟子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乐”、“独乐乐与众乐乐”之“乐”,等等。
1702104362
1702104363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
1702104364
1702104365 【译】  孔子说:“再给我数年时光,五十岁学好《易经》,也许可以没有大错误了。”
1702104366
1702104367 【注】  《朱注》: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以无大过。
1702104368
[ 上一页 ]  [ :1.7021043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