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04519
【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多次见于《论语》。杨注引《孟子·公孙丑上》载子贡对这事的看法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一方面,“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似乎如此容易得到。另方面,“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仁又如此难得。这不是逻辑矛盾吗?可见,孔门仁学并非思辨哲学,追求逻辑一贯;它乃实用理性,着重行为、实践,旨在培育情性,强调自觉、坚持,是以亦难亦易。这里有意向性与现实性之分。孔子几度自称“不厌”、“不倦”,此即中华民族实践意向之韧性精神,虽百折不回,岁寒不凋,才有所成就;孔子固不同于各宗教主之天纵之圣,能不学而知,超绝人世。此外,“若圣与仁”的原意恐仍在巫术礼仪中之最高神秘体验、境界和人格,尽管已理性化,仍孔子所不敢自承者。此后,这层原始含义完全丢失了。
1702104520
1702104521
7.35 子疾病,子路 请祷。子曰:“有诸?”子路 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 之祷久矣。”
1702104522
1702104523
【译】 孔子病了,子路要去祈祷。孔子说:“有依据吗?”子路说:“有。古代文献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祷告。’”孔子说:“我早就祷告过了。”
1702104524
1702104525
【注】 《朱注》:天曰神,地曰祇。……孔子之于子路,不直拒之,而但告以无所事祷之意。
1702104526
1702104527
【记】 孔子反对这样做。孔子言“天”、言“命”而不言“祷”,颇不同于诸多宗教, 不去刻意请求上帝鬼神的特殊保护和帮助。尽伦尽责也就心安理得,即使功败垂成,也无可追悔怨恨。如前面已讲,儒学主张“尽人事而听天命”,并不希冀偶然、神意、奇迹。 “天命”者,非人力所能控制、主宰。人虽然能“参天地赞化育”,但毕竟有一定限度;遇到极限而失败毁灭,也不求分外之恩宠神赐,这才真正保持了人的尊严。
1702104528
1702104529
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1702104530
1702104531
【译】 孔子说:“奢侈的人不谦逊,节俭的人固执。与其不谦逊,宁肯固执。”
1702104532
1702104533
【注】 《集释》《皇疏》:二事乃俱为失。若不逊陵物,物必害之,顷覆之期,俄顷可待。若止复固陋,诚为不逮,而物所不侵。
1702104534
1702104535
【记】 上注仅就外在功过利害讲,也许更有兴味的是奢侈与骄傲(不逊)、特别是俭朴与固执之间的心理联系的问题。孔子这话似经验谈,在今日生活中也常可看到。奢侈与骄傲、傲慢常连在一起,而俭朴与固执也常莫相违。人性心理中的这种具体关联和联系,是《论语》中所提出而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1702104536
1702104537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702104538
1702104539
【译】 孔子说:“君子心怀宽广,小人老是烦恼。”
1702104540
1702104541
【注】 《集释》《皇疏》引江熙云:君子坦尔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竞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愁府也。
1702104542
1702104543
【记】 “戚戚”或作“忧惧”、“愁闷”、“局促”解。“坦荡荡”多作“宽广”解。又是讲心理与为人的关系,并把为人、做事落在心理状态上,作为一种生活境界,正本读所要讲的孔学。
1702104544
1702104545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702104546
1702104547
【译】 孔子温和而严肃,有威仪而不凶猛,恭敬而安详。
1702104548
1702104549
【注】 《集释》李光地《论语札记》:喜怒哀乐,圣与人同。当其喜,则温之气形;当其怒,则威之气形;及乎喜怒未发,则恭之意常在也。
1702104550
1702104551
1702104552
1702104553
1702104555
论语今读(最新增订版+《论语》索引) 泰伯第八
1702104556
1702104557
共二十一章
1702104558
1702104559
8.1 子曰:“泰伯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1702104560
1702104561
【译】 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最高德行了啊。三次让出国君位置。老百姓真不知如何来称赞他。”
1702104562
1702104563
【注】 《朱注》:泰伯,周太王之长子。
1702104564
1702104565
【记】 什么是这“三让”?为什么让?它有何价值和意义?历代考证虽多,但真相很难清楚,因此只能纯依字面解读为“让”。“让”本是“礼”的一个重要特征(见4.13章),而能多次出让那“圣人之大宝曰位”的最高领导位置,当然极不容易,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如何来说明、称赞他。其实,这不过是远古氏族制度的民主遗风的表现。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避开“皇位”逃跑躲藏的故事便有多起,都有其真实的历史背景,不像后代抢着要坐这“大宝”之位。因远古氏族首领勤奋辛苦,无任何特权,倒的确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这就是为什么对照后世现实,儒家把理想国、乌托邦放在“复三代之盛”上,反而具有了“民主”味道。
1702104566
1702104567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1702104568
[
上一页 ]
[ :1.7021045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