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04614
1702104615
【译】 曾子说:“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弘大而刚毅,因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将仁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责任重大吗?到死才能终止,这不是路途遥远吗?”
1702104616
1702104617
【注】 《朱注》:弘,宽广也。毅,强忍也。……程子曰: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
1702104618
1702104619
【记】 这几章连续记曾参。曾子唯唯诺诺,战战兢兢,突出是宗教性道德。似乎刻板、迟钝和笨拙;孔子也说“参也鲁”。但同时也有如此感人的充满情感的不朽语言,这正是宗教性特征。宗教性的学派一方面强调严格要求、恪守小节,同时也要求在从小节做起的各种礼仪制度中,树立起刚强不屈的伟大人格。这伟大人格的建树以及各种道德行为的可能,并不是凭一时的勇敢、情绪、意气,而是从小处做起的长期锤炼的成果。 中国所谓“慷慨从仁易,从容就义难”,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它不是“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汪精卫)一时的豪情侠气,而是“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文天祥)那种死囚三年终不为屈的“视死如归”。这才是曾参讲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讲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孔子讲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韧性精神,这种人格精神具有宗教性质和宗教情感,值得提倡和发扬。连上述指斥曾子的康有为也赞叹“真孔子之学也”。
1702104620
1702104621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702104622
1702104623
【译】 孔子说:“诗篇使人启发,礼制使人成立,音乐使人完成。”
1702104624
1702104625
【注】 《集释》《论语集注述要》:兴之为义,因感发力之大,沁人于不自知,奋起于不自已之谓,是惟诗歌为最宜。《集解》包曰:礼者,所以立身也。乐所以成性。
1702104626
1702104627
【记】 这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章。“立于礼”,许多章都讲到,并且讲得很具体。“礼”使人获得行为规范,具体培育人性,树立人格,取得作为氏族群体成员的资格。“诗”启迪性情,启发心智,使人开始走上人性之道。“乐”则使人得到人性的完成(参考6.20章,并见拙作《华夏美学》)。可见,“成”、“成人”、“为己之学”等等都远非知性理解,而是情意培育即情感性、意向性的塑造成长,此非理性分析或概念认知可以达到,而必直接诉诸体会、体认、体验;融理于情,情中有理,才能有此人性情感及人生境界,所以说“成于乐”也。
1702104628
1702104629
“兴于诗”者,诗者,思也。却不止于概念之思,此思乃“言不尽意”之思,所以才可以感发兴起。诗非有思之外壳(语言、概念)不可,却使此外壳既封闭(有此思此意)又开放(非止于此思此意),此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由各人去扩展。“诗无达诂”亦此义也。而人生情境及艰难苦辛亦均在此言尽意未尽之语言—心理中。此为中国传统的思维—语言方式,亦生活—人生方式。所以中国思维之特征与“诗”有关。它之不重逻辑推论,不重演绎、归纳,不重文法句法(语言),而重直观联想、类比关系,均与此相关。它本源于巫术[弗雷泽(Frezer)所谈之相似律、接触律]。此种类比既有情感因素,又有经验因素,故无固定秩序,而呈模糊多义状态;非线性相连,乃网状交叉,如“云从龙,风从虎”之类;固非纯理性,乃美学方式。我所谓“以美启真”(见拙著《我的哲学提纲》、《美学四讲》),亦此之谓。直观、模糊、多义却简明、准确。此思维方式当然又与汉字特征有关。汉字以“指事”为根源,以“会意”(诉诸理解)、“象形”(视觉记忆)为方法,以“形声”与言语相连接,“转注”、“假借”则其发展之辅助手段。
1702104630
1702104631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02104632
1702104633
【译】 孔子说:“可以要老百姓跟着走,不一定要老百姓知道这是为什么。”
1702104634
1702104635
【注】 《集释》刘开《论语补注》:盘庚迁殷,民皆不欲,盘庚决意行之,诰谕再三,而民始勉强以从其后。子产治郑,都鄙有章,郑民始怨而后德之。故使之行其事,可也;而欲使明其事,则势有不能。
1702104636
1702104637
【记】 这两句当然为主张民主的现代人所大诟病。康有为改句读为“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将孔子民主化。其实如所引注,这在古代并不奇怪。古代的“民主”正是“为民做主”,“民为贵”也只是这种意思,而并非人民做主的现代民主。所以这只是for the people,不是of the people和by the people。今天的“为人民服务”最多也不过是在“of the people”的名义下的“for the people”而已。古语亦有“民可与乐成,未可与虑始”,均同一经验,不足为怪,不足为病。时移世变,孔子之是非当然不是今日的是非。
1702104638
1702104639
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702104640
1702104641
【译】 孔子说:“喜爱勇敢而厌恶贫穷,会出乱子;对不仁的人憎恨过分,会出乱子。”
1702104642
1702104643
【注】 《朱注》: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
1702104644
1702104645
【记】 经验谈,亦辩证法,宽容之重要也。
1702104646
1702104647
8.11 子曰:“如有周公 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1702104648
1702104649
【译】 孔子说:“如果有周公那样的美丽才华,假使骄傲而封闭,那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看的了。”
1702104650
1702104651
【注】 《正义》《韩诗外传》: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才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1702104652
1702104653
《集释》惠栋《九经古义》《周书·寤敬篇》:周公曰:不骄不怯,时乃无敌。此周公生平之学,所以裕制作之原也。
1702104654
1702104655
【记】 从所引注看,不骄傲是周公主要美德之一。孔子之所以再三强调谦虚逊让,正是为了继承周公的这种美德,把它看作“礼”的内容。“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乃近世名言,周公有绝对权力而未致腐败者(据信如此),乃在于此谦逊美德也。而此德之不可企及,后世君王绝对不可做到,两千年来仅空留孔子之赞叹而已。有德者不必有位,有德者在位亦难保不失其德。有人归咎于人性恶,于是荀子化性起伪,追求制度化。其后董仲舒等人引入道法、阴阳,以天人反馈之宇宙论,和体制上的谏议、御史、宰相以牵制和分权,并以文官制度高于军事将领以保持中央集权及国家统一等等,维系了中华帝国两千年的延续,此一线索亦儒家“命脉”、“精髓”所在。总之,仅靠个人私德如周公者来保证政权不坠,或一味追求由“内圣”开“外王”,早成为空想神话。黄宗羲已知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奈何今之学者犹沉溺如故,且曲为解说?
1702104656
1702104657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
1702104658
1702104659
【译】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没有做官的打算,这很难得。”
1702104660
1702104661
【注】 《集释》《释文》引郑注:穀,禄也。《皇疏》孙绰:三年学足以通业,可以得禄。
1702104662
1702104663
【记】 “学而优则仕”是上古制度,“学”本来就是为了“仕”(“做官”),所以这里说难得。大概自孔子始,“学”具有了或开创了自身的独立性,即不是为“仕”而学。曾子学派的重大意义当在于此,这是康有为所没看到的。颜回、曾子均以“学”本身为乐。
[
上一页 ]
[ :1.7021046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