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06560
1702106561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702106562
1702106563
【译】 孔子说:“君子羞耻于他所讲超过他所做的。”
1702106564
1702106565
【注】 《正义》:此与《里仁篇》“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语意正同。《礼记·杂记》云: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表记》云:君子耻有其辞而无其德,有其德而无其行。
1702106566
1702106567
【记】 又一次提出语言与行为的关系。 语言不只是个交流问题,而是有实际效用的问题。因此也才有要求言行一致和必须信守承诺等等道德。
1702106568
1702106569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 曰:“夫子自道也。”
1702106570
1702106571
【译】 孔子说:“君子的道德有三项,我还不行。仁爱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讲自己啊。”
1702106572
1702106573
【注】 《朱注》:自责以勉人也。
1702106574
1702106575
【记】 名言。智、仁、勇,是所谓“三达德”;既是道德,又是心理,即文化积淀为心理也。
1702106576
1702106577
14.29 子贡 方人。子曰:“赐 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1702106578
1702106579
【译】 子贡常讥评人物。孔子说:“子贡,你就那么好吗?我却没有这闲工夫。”
1702106580
1702106581
【注】 《集释》《潘氏集笺》:古文“谤”作“方”。
1702106582
1702106583
【记】 子贡大概是《论语》中使人感到最聪明的学生,喜欢讥评人物,也属自然。孔子予以委婉批评,并不像对冉有、宰我那么厉害。“方”另作“比”解,即喜欢拿自己和别人比较,这也常常是聪明人喜欢做的,从比较中可知自己的优长与弱点。
1702106584
1702106585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702106586
1702106587
【译】 孔子说:“不愁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愁自己没才能。”
1702106588
1702106589
【注】 《钱解》:《论语》有两章文字全同者,当是一章重出。有文字小异而章义全同者,当是孔子屡言之,而闻者各自为记也。如本章凡四见,文各有异,是必孔子之叮咛反复而屡言常道之也。
1702106590
1702106591
【记】 总之,仍然是修内功重要。今之人常反是,生怕埋没了自己。我常对文学家们说,作品不怕埋没。好作品,死后也会被人发掘出来;一般的作品,你还没死,就被人忘记了。既然如此,又何必赶时髦、作修改、急于出版,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呢?从而,人生价值究何在呢?君不见,颇有人焉,生时显赫一世,桂冠高耸;死后顿时沉寂,被骂倡优。自己知道一生价值所在就可以了,何必外求。
1702106592
1702106593
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1702106594
1702106595
【译】 孔子说:“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预先估计别人对我不信任,但临事却能感觉到,这不就是有贤德吗?”
1702106596
1702106597
【注】 《朱注》:逆,未至而迎之也。亿,未见而意之也。诈,谓人欺己。不信,谓人疑己。……杨氏曰:君子于诚而已,然未有诚而不明者。故虽不逆诈,不亿不信,而常先觉也。
1702106598
1702106599
【记】 这大概就是“仁者”自然有智慧吧?
1702106600
1702106601
14.32 微生亩 谓孔子 曰:“丘 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 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1702106602
1702106603
【译】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为什么老这样忙忙碌碌到处奔波?这岂不是想凭口舌取胜吗?”孔子说:“我不是敢逞口舌,而是恨顽固不化。”
1702106604
1702106605
【注】 《朱注》:微生,……名夫子而辞甚倨,盖有齿德而隐者。……圣人之于达尊,礼恭而言直如此。
1702106606
1702106607
【记】 从口气看,微生亩大概是个老顽固的前辈,但孔子仍针锋相对地回答了他,没有让步。
1702106608
1702106609
14.33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
上一页 ]
[ :1.702106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