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07192
1702107193
【记】 如今宴请、佚游,却大有益处。特别是旅游之乐,已成为今日生活之需要。
1702107194
1702107195
16.6 孔子 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702107196
1702107197
【译】 孔子说:“事奉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还没到说话的时候而说话,这叫急躁。该说话而不说,这叫隐瞒。不看脸色、情况而说话,这叫盲目。”
1702107198
1702107199
【注】 《集释》《荀子·劝学篇》: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君子不傲不隐不瞽。
1702107200
1702107201
【记】 虽谈话应择时择人,视情况而定,“处世哲学”乎?其意蕴实在于人须意识自己即活在此种具体状态中,并非一抽象而空洞之实存或Dasein。整个孔学不离具体情境,其形上意义在此。
1702107202
1702107203
16.7 孔子 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702107204
1702107205
【译】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警惕戒备:少年时代,精力不稳定,要警惕性生活放纵。中壮年时代,精力旺盛,要警惕争强好斗。老年时代,精力衰退,要警惕保守和贪婪。”
1702107206
1702107207
【注】 《朱注》: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范氏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者志气也。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者,血气也。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
1702107208
1702107209
【记】 朱注甚好。“血气”、“精力”包括身体和心理,特别是老人贪恋已有之名位利禄,患得患失,迎合当朝,丑态毕露,虽白发岸然的名学者亦不或免,今屡见之矣。“得”亦可作满足解,即老年人不应满足已有之成果而能奋进不已也。
1702107210
1702107211
16.8 孔子 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702107212
1702107213
【译】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惧怕:怕天命,怕王公大人,怕圣人讲的话。小人不懂天命,所以不怕,轻视大人,嘲笑圣人讲的话。”
1702107214
1702107215
【注】 《集释》程廷祚《论语说》:大人,谓当时之天子诸侯也。……君子之畏之者,岂为其崇高贵哉?位曰天位,事曰天职,则皆天命之所在也。
1702107216
1702107217
《钱解》:畏者,戒之至而亦慧之深也。禅宗去畏求慧,宋儒以敬字矫之,然谓敬在心,不重于具体外在之当敬者,亦其失也。
1702107218
1702107219
【记】 是今日争论问题之一。孔子如此畏“天命”是屈从于命运吗?孔子是勇士还是懦夫?孟子不就公开地说要藐视“大人”吗?孔子却“畏大人”。这不是尖锐的矛盾?看来,这只能作历史的解释:时代不同。在孔子的时代,“王公大人”虽已没有德行,但还有一种似乎是“天”授予的崇高地位,赋有神圣的职责任务,从而足可敬畏,这是巫君合一的传统。“天命”也一样,是传统的巫术礼仪的观念。殷周铜鼎上之饕餮雷纹,均显示此“畏”。此种原始情感,由文化的渗入而转形理性化,成为儒学的“敬”。“敬”乃人性情感心理,此处三畏似均宜作“敬畏”之“畏”解。它是“敬”的极度形态。儒学伦理之所以总具有某种形上的深沉宗教意味,即来自此“畏”。 “敬畏”排除了原始巫术、奇迹、神谕等等具体仪式活动,而留下其严重深厚的“宗教”情怀,这是自孔子以来的儒学重要特征之一。因之,此“天命”一如“五十而知天命”章,并非特定外在超越对象,而可释作对自己存在及其有限性之深沉自觉(自意识),从而敬而畏,即在此有限性中更感生存之价值、意义与使命。
1702107220
1702107221
16.9 孔子 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702107222
1702107223
【译】 孔子说:“生来就有知识是上等;学习而后有知识是次等;遇到困难再去学,再次一等;遇到困难仍然不学,这样的人就真是下等了。”
1702107224
1702107225
【注】 《朱注》杨氏曰:生知、学知以致困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学之为贵。
1702107226
1702107227
【记】 朱注强调学习。当然并没有什么“生而知之”。孔子就否认自己属于这一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章)否认全知全能、“天纵之圣”,指出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可有缺失,这是儒学基本精神 。
1702107228
1702107229
16.10 孔子 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702107230
1702107231
【译】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要考虑看清楚了没有。听,要考虑听明白没有。面色,要考虑是否温和。态度,要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要考虑是否忠诚。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有问题,要考虑向人请教没有。生气,要考虑是否引起麻烦。看到能获得什么,要考虑是否合理。”
1702107232
1702107233
【注】 《康注》:视明则无所蔽,听聪则无所壅。色见于面者,忌冷而贵温。貌举身而言忌慢,而贵恭忠,则言精切。而竭尽敬,则事详审而不败。问则疑不蓄,思难则忿必惩,思义则得不苟。九者,盖皆人事之要,日用之常,以此日省,可谓近思。孔子示人检身思虑之法至为详明,为人格中不可少阙者。
1702107234
1702107235
【记】 非常具体的生活规范,这也就是“礼”。“礼”确乎管得太广,也太严,连言语、脸色都管束。难怪现代国人和西方人不喜欢孔子,而倾心于一任自然的道家。然而,连弗洛伊德(Frued)也指出,有规范、有抑制才有文明。中国的文明成熟极早,原因之一即在此巫术礼仪用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对人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言行举止,加以各种非常具体确定规范的缘故,在残存古记录的汉代《仪礼》中可见一斑。这种种具体的礼制、仪文、标准均早随时代变迁而更易,今人不必谨守传统仪文、规矩、观念(包括孔子教义在内),但由孔子和儒学强调“礼”作为社会群体生存规范这一基本观念,毕竟不可废弃,“虽百世可知也”。 本读尝引康注,似有所垂青者。盖拙意以为康有为乃现代用夷变夏、西体中用之“罪魁祸首”,其“西体”在《大同书》,其“中用”则《孔子改制考》、《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春秋董氏学》以及各种经注,康希望在中国传统中以转化性的创造,找出一条现代化出路。 尽管康本人造作武断(此朱熹亦不能免,如编造道统而以周敦颐为首等),学术漏洞极多,但毕竟有所而为,与后人曲学阿世,性质迥异。
1702107236
1702107237
16.11 孔子 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1702107238
1702107239
【译】 孔子说:“看见善良,像赶不上似地去追求。看见邪恶,像手碰到沸水那样去避免。我看见这种人了,我听到他们讲话了。隐居起来以保持自己的志向,出来便实施正义而行得通,我是听见这样的话了,却还没看见这样的人啊。”
1702107240
1702107241
【注】 《集释》《皇疏》引颜特进云:好善如所慕,恶恶如所畏,合义之情,可传之理,既见其人,又闻其语也。
[
上一页 ]
[ :1.7021071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