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07242
1702107243
【记】 大概因某具体事件有感而发,“其人”为谁,不可知矣。周行列国,栖栖惶惶,或夫子自道欤?
1702107244
1702107245
16.12 齐景公 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 饿于首阳 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其斯之谓与?)
1702107246
1702107247
【译】 齐景公有四千匹马,死的时候,老百姓没人说他好话。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老百姓至今还称赞他。(“实在不是因为他富,只因为他品格卓异”就是这个意思吧?)
1702107248
1702107249
【注】 《朱注》胡氏曰:程子以为第十二篇错简“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当在此章之首。今详文势,似当在此句之上。言人之所称,不在于富,而在于异也。愚谓此说近是,而章首当有“孔子曰”字,盖阙文耳。
1702107250
1702107251
【记】 不知为什么?这章开始没有“孔子说”。名以“德”传、非以“阔”或“位”传。难怪各国企业家以及大官员要纷纷捐钱办学了。除逃税外,扬名便是目的之一。
1702107252
1702107253
16.13 陈亢 问于伯鱼 曰:“子亦有异闻乎?”
1702107254
1702107255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 趋而过庭。曰:‘学诗 乎?’对曰:‘未也。’‘不学诗 ,无以言。’鲤 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 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1702107256
1702107257
陈亢 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 ,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702107258
1702107259
【译】 陈亢问孔鲤说:“你听到什么特别的东西了吗?”
1702107260
1702107261
伯鱼回答:“没有。一次他一个人站在庭院中,我轻步走过庭院。他问我:‘学习《诗经》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没法讲话。’我下来就学《诗》。有一天,他一个人又站在那里,我走过这庭院。他问:‘学习礼制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制,站立不起来。’我下来就学礼制,就这两件。”
1702107262
1702107263
陈亢回来后,非常高兴,说:“我问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知道《诗》,知道礼,还知道君子不特殊对待自己的儿子。”
1702107264
1702107265
【注】 《钱解》:孔子教伯鱼,无异于教他人,故陈亢以为远其子。远谓无私厚,非疏义。古者易子而教,亦非疏其子也。
1702107266
1702107267
【记】 孔学并无秘传,而孔子也不偏私。“远”,即有距离,当然不是指疏远儿子,而是指不特别亲热、亲密,其实父子之间经常如此。《礼记·曲礼上》“君子抱孙不抱子”,古代“父子不同席”、“父不教子”等,则均“昭穆”制(《礼记·祭礼》)祖孙近,父子远,婚姻——继承之远古氏族旧制之遗痕也。
1702107268
1702107269
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1702107270
1702107271
【杨译】
1702107272
1702107273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她自称为小童;国内的人称她为君夫人,但对外国人便称她为寡小君;外国人称她也为君夫人。
1702107274
1702107275
【注】 《朱注》吴氏曰:凡语中所载如此类者,不知何谓。或古有之,或夫子尝言之,不可考也。
1702107276
1702107277
1702107278
1702107279
1702107281
论语今读(最新增订版+《论语》索引) 阳货第十七
1702107282
1702107283
共二十六章
1702107284
1702107285
17.1 阳货 欲见孔子 ,孔子 不见,归孔子 豚。
1702107286
1702107287
孔子 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1702107288
1702107289
遇诸途。
1702107290
1702107291
谓孔子 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
上一页 ]
[ :1.7021072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