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34111e+09
1702134111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1702134112
1702134113 【原文】
1702134114
1702134115 3·9
1702134116
1702134117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1702134118
1702134119 【注释】
1702134120
1702134121 (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1702134122
1702134123 (2)徵:证明。
1702134124
1702134125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1702134126
1702134127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1702134128
1702134129 【译文】
1702134130
1702134131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1702134132
1702134133 【评析】
1702134134
1702134135 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1702134136
1702134137 【原文】
1702134138
1702134139 3·10
1702134140
1702134141 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
1702134142
1702134143 【注释】
1702134144
1702134145 (1)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1702134146
1702134147 (2)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1702134148
1702134149 (3)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1702134150
1702134151 【译文】
1702134152
1702134153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1702134154
1702134155 【评析】
1702134156
1702134157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尊者、贵者。这里,他对行禘礼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
1702134158
1702134159 【原文】
1702134160
[ 上一页 ]  [ :1.7021341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