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34220
1702134221
3·14
1702134222
1702134223
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
1702134224
1702134225
【注释】
1702134226
1702134227
(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1702134228
1702134229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1702134230
1702134231
(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1702134232
1702134233
【译文】
1702134234
1702134235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1702134236
1702134237
【评析】
1702134238
1702134239
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1702134240
1702134241
【原文】
1702134242
1702134243
3·15
1702134244
1702134245
子入太庙(1),每事问。或曰:“孰谓鄹(2)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702134246
1702134247
【注释】
1702134248
1702134249
(1)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1702134250
1702134251
(2)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1702134252
1702134253
【译文】
1702134254
1702134255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1702134256
1702134257
【评析】
1702134258
1702134259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1702134260
1702134261
【原文】
1702134262
1702134263
3·16
1702134264
1702134265
子曰:“射不主皮(1),为力不同科(2),古之道也。”
1702134266
1702134267
【注释】
1702134268
1702134269
(1)皮:皮,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
上一页 ]
[ :1.702134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