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34170
1702134171
【译文】
1702134172
1702134173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1702134174
1702134175
【评析】
1702134176
1702134177
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1702134178
1702134179
【原文】
1702134180
1702134181
3·12
1702134182
1702134183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1702134184
1702134185
【译文】
1702134186
1702134187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1702134188
1702134189
【评析】
1702134190
1702134191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1702134192
1702134193
【原文】
1702134194
1702134195
3·13
1702134196
1702134197
王孙贾(1)问曰:“与其媚(2)于奥(3),宁媚于灶(4),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5),无所祷也。”
1702134198
1702134199
【注释】
1702134200
1702134201
(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
1702134202
1702134203
(2)媚:谄媚、巴结、奉承。
1702134204
1702134205
(3)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1702134206
1702134207
(4)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
1702134208
1702134209
(5)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1702134210
1702134211
【译文】
1702134212
1702134213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1702134214
1702134215
【评析】
1702134216
1702134217
从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孙贾的有关拜神的问题,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这就是:地方上的官员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但在内廷的官员与君主往来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1702134218
1702134219
【原文】
[
上一页 ]
[ :1.702134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