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34670
1702134671
【评析】
1702134672
1702134673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1702134674
1702134675
【原文】
1702134676
1702134677
4·11
1702134678
1702134679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1702134680
1702134681
【注释】
1702134682
1702134683
(1)怀:思念。
1702134684
1702134685
(2)土:乡土。
1702134686
1702134687
(3)刑:法制惩罚。
1702134688
1702134689
【译文】
1702134690
1702134691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702134692
1702134693
【评析】
1702134694
1702134695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1702134696
1702134697
【原文】
1702134698
1702134699
4·12
1702134700
1702134701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1702134702
1702134703
【注释】
1702134704
1702134705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1702134706
1702134707
(2)怨:别人的怨恨。
1702134708
1702134709
【译文】
1702134710
1702134711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1702134712
1702134713
【评析】
1702134714
1702134715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1702134716
1702134717
【原文】
1702134718
1702134719
4·13
[
上一页 ]
[ :1.702134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