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35078
1702135079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于海,从(2)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702135080
1702135081
【注释】
1702135082
1702135083
(1)桴:音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1702135084
1702135085
(2)从:跟随、随从。
1702135086
1702135087
【译文】
1702135088
1702135089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1702135090
1702135091
【评析】
1702135092
1702135093
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1702135094
1702135095
【原文】
1702135096
1702135097
5·8
1702135098
1702135099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1)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赤(5)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6),可使与宾客(7)言也,不知其仁也。”
1702135100
1702135101
【注释】
1702135102
1702135103
(1)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
1702135104
1702135105
(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
1702135106
1702135107
(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
1702135108
1702135109
(4)宰:家臣、总管。
1702135110
1702135111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学生。
1702135112
1702135113
(6)束带立于朝:指穿着礼服立于朝廷。
1702135114
1702135115
(7)宾客:指一般客人和来宾。
1702135116
1702135117
【译文】
1702135118
1702135119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1702135120
1702135121
【评析】
1702135122
1702135123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1702135124
1702135125
【原文】
1702135126
1702135127
5·9
[
上一页 ]
[ :1.7021350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