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35228e+09
1702135228
1702135229 【译文】
1702135230
1702135231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1702135232
1702135233 【原文】
1702135234
1702135235 5·15
1702135236
1702135237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702135238
1702135239 【注释】
1702135240
1702135241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1702135242
1702135243 (2)敏:敏捷、勤勉。
1702135244
1702135245 【译文】
1702135246
1702135247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1702135248
1702135249 【评析】
1702135250
1702135251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1702135252
1702135253 【原文】
1702135254
1702135255 5·16
1702135256
1702135257 子谓子产(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702135258
1702135259 【注释】
1702135260
1702135261 (1)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1702135262
1702135263 【译文】
1702135264
1702135265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1702135266
1702135267 【评析】
1702135268
1702135269 本章孔子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22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对子产的评价甚高,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
1702135270
1702135271 【原文】
1702135272
1702135273 5·17
1702135274
1702135275 子曰:“晏平仲(1)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
1702135276
1702135277 【注释】
[ 上一页 ]  [ :1.7021352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