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39370
1702139371
【注释】
1702139372
1702139373
(1)无道:指无道的人。
1702139374
1702139375
(2)有道:指有道的人。
1702139376
1702139377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1702139378
1702139379
(4)偃:仆,倒。
1702139380
1702139381
【译文】
1702139382
1702139383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1702139384
1702139385
【评析】
1702139386
1702139387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1702139388
1702139389
【原文】
1702139390
1702139391
12·20
1702139392
1702139393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702139394
1702139395
【注释】
1702139396
1702139397
(1)达:通达,显达。
1702139398
1702139399
(2)闻:有名望。
1702139400
1702139401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1702139402
1702139403
【译文】
1702139404
1702139405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1702139406
1702139407
【评析】
1702139408
1702139409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即“闻”与“达”。“闻”是虚假的名声,并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这里同样讲的是名实相符,表里如一的问题。
1702139410
1702139411
【原文】
1702139412
1702139413
12·21
1702139414
1702139415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1702139416
1702139417
【注释】
1702139418
1702139419
(1)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
上一页 ]
[ :1.702139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