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40185
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1702140186
1702140187
【原文】
1702140188
1702140189
14·11
1702140190
1702140191
子曰:“孟公绰(1)为赵魏老(2)则优(3),不可以为滕薛(4)大夫。”
1702140192
1702140193
【注释】
1702140194
1702140195
(1)孟公绰:鲁国大夫,属于孟孙氏家族。
1702140196
1702140197
(2)老:这里指古代大夫的家臣。
1702140198
1702140199
(3)优:有余。
1702140200
1702140201
(4)滕薛:滕,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薛,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东南一带。
1702140202
1702140203
【译文】
1702140204
1702140205
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1702140206
1702140207
【原文】
1702140208
1702140209
14·12
1702140210
1702140211
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702140212
1702140213
【注释】
1702140214
1702140215
(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1702140216
1702140217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1702140218
1702140219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1702140220
1702140221
(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1702140222
1702140223
【译文】
1702140224
1702140225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1702140226
1702140227
【评析】
1702140228
1702140229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1702140230
1702140231
【原文】
1702140232
1702140233
14·13
1702140234
[
上一页 ]
[ :1.7021401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