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40290
1702140291
【原文】
1702140292
1702140293
14·16
1702140294
1702140295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1),召忽(2)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3),不以兵车(4),管仲之力也。如其仁(5),如其仁。”
1702140296
1702140297
【注释】
1702140298
1702140299
(1)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1702140300
1702140301
(2)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
1702140302
1702140303
(3)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
1702140304
1702140305
(4)不以兵车:即不用武力。
1702140306
1702140307
(5)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德。
1702140308
1702140309
【译文】
1702140310
1702140311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1702140312
1702140313
【评析】
1702140314
1702140315
孔子提出“事君以忠”。公子纠被杀了,召忽自杀以殉其主,而管仲却没有死,不仅如此,他还归服了其主的政敌,担任了宰相,这样的行为一应当属于对其主的不忠。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
1702140316
1702140317
【原文】
1702140318
1702140319
14·17
1702140320
1702140321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1)管仲,吾其被发左衽(2)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3)也,自经(4)于沟渎(5)而莫之知也。”
1702140322
1702140323
【注释】
1702140324
1702140325
(1)微:无,没有。
1702140326
1702140327
(2)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
1702140328
1702140329
(3)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
1702140330
1702140331
(4)自经:上吊自杀。
1702140332
1702140333
(5)渎:小沟渠。
1702140334
1702140335
【译文】
1702140336
1702140337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1702140338
1702140339
【评析】
[
上一页 ]
[ :1.702140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