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40240
1702140241
(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1702140242
1702140243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1702140244
1702140245
(4)以:此处是“这个”的意思。
1702140246
1702140247
【译文】
1702140248
1702140249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1702140250
1702140251
【评析】
1702140252
1702140253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1702140254
1702140255
【原文】
1702140256
1702140257
14·14
1702140258
1702140259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1702140260
1702140261
【译文】
1702140262
1702140263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在鲁国替臧氏立后代,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我不相信。”
1702140264
1702140265
【评析】
1702140266
1702140267
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逃离鲁国,后来回到防邑,向鲁君要求,以立臧氏之后为卿大夫作为条件,自己离开防邑。孔子认为他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想要挟君主,犯上作乱,犯下了不忠的大罪。所以他说了上面这段话。此事在《春秋》书中有记载。
1702140268
1702140269
【原文】
1702140270
1702140271
14·15
1702140272
1702140273
子曰:“晋文公(1)谲(2)而不正,齐桓公(3)正而不谲。”
1702140274
1702140275
【注释】
1702140276
1702140277
(1)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
1702140278
1702140279
(2)谲:音jué,欺诈,玩弄手段。
1702140280
1702140281
(3)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1702140282
1702140283
【译文】
1702140284
1702140285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1702140286
1702140287
【评析】
1702140288
1702140289
为什么孔子对春秋时代两位著名政治家的评价截然相反呢?他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对时人的违礼行为一概加以指责。晋文公称霸后召见周天子,这对孔子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说晋文公诡诈。齐桓公打着“尊王”的旗号称霸,孔子认为他的做法符合于礼的规定。所以,他对晋文公、齐桓公作出上述评价。
[
上一页 ]
[ :1.702140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