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40960
1702140961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702140962
1702140963
【译文】
1702140964
1702140965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1702140966
1702140967
【评析】
1702140968
170214096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1702140970
1702140971
【原文】
1702140972
1702140973
15·11
1702140974
1702140975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放(5)郑声(6),远(7)侫人。郑声淫,侫人殆(8)。”
1702140976
1702140977
【注释】
1702140978
1702140979
(1)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
1702140980
1702140981
(2)殷之辂:辂,音lù,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
1702140982
1702140983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
1702140984
1702140985
(4)韶舞:是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的。
1702140986
1702140987
(5)放:禁绝、排斥、抛弃的意思。
1702140988
1702140989
(6)郑声:郑国的乐曲,孔子认为是淫声。
1702140990
1702140991
(7)远:远离。
1702140992
1702140993
(8)殆:危险。
1702140994
1702140995
【译文】
1702140996
1702140997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1702140998
1702140999
【评析】
1702141000
1702141001
这里仍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夏代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生产,殷代的车子朴实适用,周代的礼帽华美,《韶》乐优美动听,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礼的问题,他还是主张“复礼”,当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选择。此外,还要禁绝靡靡之音,疏远侫人。
1702141002
1702141003
【原文】
1702141004
1702141005
15·12
1702141006
1702141007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702141008
1702141009
【译文】
[
上一页 ]
[ :1.702140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