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41310
1702141311
15·35
1702141312
1702141313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1702141314
1702141315
【译文】
1702141316
1702141317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1702141318
1702141319
【原文】
1702141320
1702141321
15·36
1702141322
1702141323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702141324
1702141325
【译文】
1702141326
1702141327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1702141328
1702141329
【评析】
1702141330
1702141331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1702141332
1702141333
【原文】
1702141334
1702141335
15·37
1702141336
1702141337
子曰:“君子贞(1)而不谅(2)。”
1702141338
1702141339
【注释】
1702141340
1702141341
(1)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这里选用“正”的说法。
1702141342
1702141343
(2)谅:信,守信用。
1702141344
1702141345
【译文】
1702141346
1702141347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1702141348
1702141349
【评析】
1702141350
1702141351
前面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离开了仁、礼这样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1702141352
1702141353
【原文】
1702141354
1702141355
15·38
1702141356
1702141357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1702141358
1702141359
【注释】
[
上一页 ]
[ :1.702141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