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47240
1702147241
“庸”,看上去不像个好字,“中庸”现在更不是个好词。我们说一个人很“中庸”,意思是这家伙做事没原则,老好人,和稀泥。我们说一个人“庸”,一般是庸碌、庸俗、庸才、平庸什么的,反正都不是好话。
1702147242
1702147243
其实这都是望文生义闹的。
1702147244
1702147245
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就不会犯这个错误:“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如果是《大学》、《和稀泥》、《论语》、《孟子》,好像不大和谐吧?
1702147246
1702147247
儒家可从来不教人和稀泥,而且越到后来,君子和小人之分越是严格,在后儒那里,这世界非黑即白、非正即邪、非此即彼,哪可能会容许和稀泥的主张呢?
1702147248
1702147249
如果不作庸俗化解释的话,和稀泥其实是非常后现代的概念,所谓“去中心”、“多元化”,你有你的标准,我有我的尺度,你可以认为吃米饭光荣,我也可以坚持吃米饭可耻,只要我们都不违法,也都不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对方,那就可以和谐共存。但这可不是儒家的主流思想。儒家,尤其是汉儒以后,基本都在坚持价值一元论,他们要是认为吃米饭光荣,就绝对不容许有人出来唱反调说吃馒头光荣,对异端邪说一定要斩尽杀绝。
1702147250
1702147251
所以,既然《中庸》也是儒家经典之一,“中庸”这个词怎么可能是和稀泥的意思呢?
1702147252
1702147253
“庸”在这里的意思其实是“常”、“平常”,如果说我“庸言之信”,那就是说,我这个人平常一贯说话都很靠谱,很有分寸,从来都不忽悠谁。
1702147254
1702147255
“庸”字后来才有了“平凡”的引申意,大家可别以为这个意思是一开始就有的。
1702147256
1702147257
如果好好看看“四书”,我们会发现“中庸”这个概念和我们望文生义想当然的那个意思完全是相反的,也就是说,真正孔子讲的“中庸”和我们平日里认为的“中庸”恰恰能构成一对反义词。
1702147258
1702147259
“中庸”本来是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就是不偏不倚,既不过头,也无不及,还有,坚持原则,自己有主心骨,不管潮流怎么变,不管生活怎么苦,也会坚持原则不动摇;“庸”就是一贯如此,好比实事求是是一个人的原则,那他无论在哪里都会实事求是,面对鲜花和掌声他会实事求是,脖子上架着钢刀他一样会实事求是。所以,中庸的人是伟大的人,在社会上根本是凤毛麟角的,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才是真正的“中庸”。
1702147260
1702147261
这个标准实在太高了,孔子那时候就知道有资格称得上“中庸”的人少之又少。退而求其次,愤青也不错,洁身自好的人也不错——孔子管愤青叫“狂者”,管洁身自好的人叫“狷者”,合起来就是“狂狷”,从偏旁上看就不像是好词,不过孔子说了:这两种人虽然都还差着点儿,可愤青有股子冲劲,洁身自好的家伙有所不为。
1702147262
1702147263
“狂狷”,这个标准其实也不算低,尤其是“狷”,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有所不为”呢?想想以赛亚·伯林说的什么“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1702147264
1702147265
孔子最推崇的是“中庸”,觉得还过得去的是“狂狷”,那他最看不上眼的是什么呢?
1702147266
1702147267
——是“乡愿”。
1702147268
1702147269
“乡愿”这种人,孔子说他们是“德之贼”。孟子后来解释祖师爷这句话,对“乡愿”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
1702147270
1702147271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1702147272
1702147273
意思是说:乡愿这种人,你看他不顺眼想批评他吧,可也挑不出他什么错来,想骂他两句又没地方下嘴,这种人与世俗同流合污,平时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看上去还很廉洁,大家都觉得他不错,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大好人,但他的所作所为和尧舜之道其实是格格不入的。孔子说过:“最可恨的就是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讨厌稗子,因为它长得像禾苗;讨厌歪才,是怕他败坏大义;讨厌伶牙俐齿,因为这会败坏诚信;讨厌郑国的靡靡之音,是怕它冒充正统音乐;讨厌紫色,是怕它冒充红色;讨厌乡愿,是怕他们冒充有德君子。”
1702147274
1702147275
这段文字很精彩,“同乎流俗,合乎污世”,这就是“同流合污”的出处,读起来还要注意“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当中的这个“似”字。
1702147276
1702147277
这会儿有人可能会问问题了:“咦,这不明明是中庸吗?”
1702147278
1702147279
不错,我们平日里说的“中庸”其实在孔子眼里根本就是“乡愿”,这种人是他老人家最最深恶痛绝的。孔子如果知道两千多年后的中华儿女普遍把他最推崇的中庸之道当成了他最痛恨的“乡愿”,这得是什么心情啊!——想想看,如果你是张靓颖的铁杆粉丝,可同学们都说你是李宇春的嫡系,你会不会痛不欲生啊?
1702147280
1702147281
“中庸”这个概念,在《文言》里就能找到苗头:“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看,先说的“中”,又说的“庸”。“中”就好理解多了,如果说做人,那就是行得正、坐得端。再把“庸”的意思给加上,那就是:行得正,坐得端,一贯如此。
1702147282
1702147283
讲完“中庸”,又有一个重要概念即将出现:
1702147284
1702147285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1702147286
1702147287
《文言》继续设问:“乾卦九三爻的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是什么意思呢?”
1702147288
1702147289
老师回答说:“这是在说君子提高道德,做好事业的道理。君子靠讲求忠信来提高道德,靠提升文化修养和保持内心的诚挚来做好事业。一个人如果知道该出手再出手的道理,那就可以和他谈谈潜规则了;一个人如果知道该收手时就收手的道理,这就晚节可保。所以说,地位高的不要骄傲,地位低的不要忧虑,这就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道理。”
[
上一页 ]
[ :1.702147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