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4744e+09
1702147440
1702147441 所以,“龙在池子里扑腾,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但不管怎么扑腾,它也不会走邪路。”——这是一种解释,字面上是讲得通的。
1702147442
1702147443 “龙在池子里扑腾,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但它可不是撒癔症呢。”——这么理解也可以。
1702147444
1702147445 “龙在池子里扑腾,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但不管它干什么,都是一心为公,不是为私利打算。”——这么理解也没错,你看着古怪,其实“邪”还有“私”的一解。
1702147446
1702147447 讲三个解释就够让人挠头了,其他的解释我就不讲了,但大家也要知道,虽然很多解释都能讲得通,但也有讲不通的,比如有人把“邪”当做了妖魔鬼怪之类的东西,这就不对,因为“邪”字虽然有妖魔鬼怪的意思,但这个意思是后起的,在《周易》时代还没有呢。
1702147448
1702147449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天哪,这句话也没有固定的解释,分歧产生的关键就在“离”字。
1702147450
1702147451 如果不较真,可能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清楚,是说龙在池子里时进时退,但它并没有离开集体。这确实就是可以成立的一解,“离群”这个词现代人也并不陌生,形容一个人很孤僻,我们会说他“离群索居”。
1702147452
1702147453 和前一句联系起来再看:“龙在池子里时上时下,不走邪路;时进时退,不脱离群众。”上下文串得很顺哦,而且这时候你还可以再做一个推理:这个句子是有对仗感觉的,所以,既然“离”是动词,那么和它对应的“为”也应该是动词才对。嗯,这就把“为”的“为了”、“因为”的解释给排除掉了。
1702147454
1702147455 但麻烦的是,“离群”不一定就是“离开群体”,它还可能是“依附于群体”,也就是说,“离群”既可以当“脱离群众”讲,也可以当“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讲。奇怪吧,一个词怎么可能同时存在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呢?
1702147456
1702147457 难道不可能吗?
1702147458
1702147459 请看这两句话:
1702147460
1702147461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诗)
1702147462
1702147463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诗)
1702147464
1702147465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孔雀东南飞》)
1702147466
1702147467 “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尚书》)
1702147468
1702147469 ——至少前三句都还眼熟吧?
1702147470
1702147471 第一句“忍看朋辈成新鬼”,忍=不忍。
1702147472
1702147473 第二句“朱门酒肉臭”,臭=香。
1702147474
1702147475 第三句“进止敢自专”,敢=不敢。
1702147476
1702147477 第四句“乱臣十人”,乱=治。
1702147478
1702147479 除了第二句的“臭=香”一直争议较大之外,其他三句的解释基本都是板上钉钉的,而且这种例子还相当不少呢。这种情况在古代训诂学里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反训”。好比你骂了几个干部说“那帮乱臣”,人家告你诽谤,你就可以拿出训诂证据来,给法官看看《尚书》里的“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这个“乱臣”明明是夸人家嘛,是说人家是治国良臣,是好干部!
1702147480
1702147481 你以为“反训”只在古文里才有吗?民间不是有句俗话,叫“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什么叫“老儿子”?明明是说“小儿子”嘛,还有什么“老舅”,其实是指“小舅”,按训诂的说法,这都是“反训”。
1702147482
1702147483 现在明白了吧,“一个词怎么可能同时存在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呢?”——当然可能。
1702147484
1702147485 那么,“离群”的“离”也一定就是这种情况了?
1702147486
1702147487 别急着下结论,这还真不一定。
1702147488
1702147489 八卦和六十四卦里不是都有个离卦吗?我们看看,离卦的《彖》解释说:“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这是说:所谓“离”,就是“丽”。
[ 上一页 ]  [ :1.702147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