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47640
1702147641
所以,“与时偕行”说的其实只是顺应季节变化的意思,如果再联系下文,你就知道“与时偕行”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与时俱进”了。
1702147642
1702147643
“与时偕行”在损卦的《彖》里也出现过,叫做“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是说让多的少一些,让少的多一些,跟着“时”一同前进……
1702147644
1702147645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这是接着来说九四爻,天道在这时候发生了变化。然后就是最尊贵的九五爻,“‘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是说君子登上了天德的位子,也就是登上君位了。最要命的是下边这句,是解释上九爻的:“‘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1702147646
1702147647
看,这里用了一个和“与时偕行”结构完全相同的词,叫“与时偕极”。前边“与时偕行”还是顺应季节变化呢,经过了天道的一次变革(通俗说就是换季了,商场这时候要搞大酬宾了),上升到了顶点(君位),但季节是要轮回的,这时候就该“与时偕极”了,也就是说,好日子到头了。现在明白了吧,“与时偕行”发展下去就是“与时偕极”,跟着春姑娘的脚步欢天喜地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就会走到数九寒冬,这怎么可能会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呢?
1702147648
1702147649
这段里的最后一句,“乾元‘用九’,乃见天则”,这是解释“用九”,也就是“群龙无首”那句爻辞,说“群龙无首”的状态才是上天的法则。
1702147650
1702147651
如果这话真是荀子门徒说的,那他们的意思大概是:你秦始皇现在再怎么牛,最终也会“与时偕极”的,被你破坏了的当年诸侯分治的封建制度才是合乎上天的法则的,合乎宇宙运行规律的。
1702147652
1702147653
这可能是目前对这句话最圆融无碍的一个解释,上下文的意思因此而全部贯通。遗憾的是,不管说什么都没有足够的证据。
1702147654
1702147655
另外,“天则”这个词有没有觉得眼熟啊?那个一度很有影响的天则研究所应该就是从这里取的名字吧。《周易》真是一个起名的宝库啊。
1702147656
1702147657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1702147658
1702147659
新一轮的阐释又开始了,《文言》真堪称是不厌其烦、诲人不倦的典范,连番解释完了爻辞,现在还要把《彖》也给阐发一遍。
1702147660
1702147661
先说的是“元亨利贞”,说是天(乾)生养了万物,万物茁壮成长,天(乾)虽然这么好,虽然有这么大的功劳,却一点儿也不居功,这可真是太伟大了啊!
1702147662
1702147663
“元亨利贞”我在前边已经讲过很多了,知道这四个字其实不过是“大吉大利”的算命套话而已,现在我们再看《文言》的附会也就不会相信了。可是,《文言》这里却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内容,那就是:万事万物都是天创造的,但天一点儿也不居功。这好像说的是一个非常物质化的“天”,不大像是“老天爷”,更像是说“大自然”。
1702147664
1702147665
这是周朝人才有的观点,而且很有些荀子和老子的风格,我们如果再想想上帝创造了世界之后是如何让人类不断地赞美他、显扬他,就更能体会出《文言》的唯物倾向了。
1702147666
1702147667
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是唯物立场,还搞什么算卦呢?”
1702147668
1702147669
答案是:首先,再提醒大家一回,要把《易经》和《易传》分开来看,然后,算卦如果说是源自甲骨占卜的话,算卦的过程就应该是通过排演蓍草来向老天爷讨主意的过程,可如果站在《文言》的唯物立场,这个过程也许就不再意味着向老天爷讨主意,而是意味着人类在通过《易经》来了解宇宙规律。
1702147670
1702147671
这可是《文言》的一个核心精神:不再是向老天爷讨主意,而是向大自然寻规律。
1702147672
1702147673
这规律就体现在卦爻之中。《文言》说:六爻的运动变化包含着万物的情理,仿佛六龙驾车在天上有规律地奔跑;阴天下雨也都按照季节的规律,天下万物各得其所。
1702147674
1702147675
这里得注意一个词,“旁通”,并不是“别有一番心得体会”的意思,而是“遍通”、“汇通”,“旁”字是“普遍”的意思,可别按现代汉语去理解。
1702147676
1702147677
《文言》接着又一次全部阐发了乾卦六爻的爻辞含义。
1702147678
1702147679
初九爻,“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是要提升道德修养,建立丰功伟业的,如果世道不好,那可别贸然行动,这时候还是找个深山老林,自己修炼九阳神功为好。
1702147680
1702147681
九二爻,“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君子应该通过努力学习来增长知识,通过多问问题来辨明是非,通过开阔胸怀来待人接物,以仁德作为行事的准则。九二爻的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所说君子已经具备了君主的潜质。
1702147682
1702147683
九三爻,“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现代汉语里有个词叫“阳刚”,是形容男子汉的,这词也是从《周易》来的。乾、健、阳、刚,这些字眼在《周易》里差不多都是一回事,阳爻是刚性的,连起来说就是“阳刚”,阴爻是柔性的,连起来说就是“阴柔”。再看原文,所谓“重刚”,就是说九三爻的上边也是刚爻(阳爻),下边也是刚爻(阳爻);所谓“不中”,是说九三爻从位置上说没有“得中”;所谓“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是说九三爻处在六爻的中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三个因素——重刚,不得中,上下不挨——联系在一起看,怎么看怎么都不像好事,所以君子要咬紧牙关做事,夹起尾巴做人,这才有望化险为夷。
1702147684
1702147685
九四爻,“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和九三爻的评语一样,也是“重刚”,也是“不中”,也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但还多出一个“中不在人”。前边讲过,六爻可以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文言》是把九三爻当做“人”的代表,那九四爻就惨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间还不是人,所以爻辞说“或跃在渊”,有个“或”字,这是表示“或者这样,或者那样”,很犹豫,很谨慎。犹豫和谨慎都是对的,这时候只有万分谨慎才能避免灾祸的发生。
1702147686
1702147687
九五爻,“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九五爻“飞龙在天”的这位“大人”,道德可比天地,贤明可比日月,行事如同四季流转般有规矩、有信用,还能够洞悉吉凶如有鬼神相助,既能察知事物的先机,又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样的人,天都不会难为他,何况人呢,又何况鬼神呢?
1702147688
1702147689
上九爻,“‘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所谓“亢龙有悔”,是说只知进却不知退,只知道现状不错却看不出将会出现的风险,只知道有所得却看不出还会有所失。能明白进退存亡的道理而又不偏离正道的人,一定就是圣人!
[
上一页 ]
[ :1.702147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