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66995
1702166996
杨氏简曰:不得已而干父之蛊,其意未尝不顺承者也。其意则承,其事则不可得而承矣,承其事则蛊不除,乃所以彰父之恶,非孝也。
1702166997
1702166998
张氏清子曰:不承其事而承其意,此善继父之志者也。
1702166999
1702167000
杨氏启新曰:前人以失而致蛊,未必无悔过之心。“干父之蛊”,乃承考之意,而置之无过之地也,此圣人以子之贤善,归之于父,为训之义大矣。
1702167001
1702167002
【案】 “意承考”,释“考”所以无咎,如杨氏之说。
1702167003
1702167004
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1702167005
1702167006
【程传】 二得中道而不过刚,干母蛊之善者也。
1702167007
1702167008
【集说】 吴氏曰慎曰:爻曰“不可贞”,所以戒占者,《传》:曰“得中道”,则是本爻象。言其能不至于贞者也,贞则非中道矣。
1702167009
1702167010
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1702167011
1702167012
【程传】 以三之才,干父之蛊,虽小有悔,终无大咎也。盖刚断能干,不失正而有顺,所以“终无咎也”。
1702167013
1702167014
【集说】 蔡氏清曰:不曰无大咎,而只曰“无咎”,盖不但无大咎也,有进而勉之之意。
1702167015
1702167016
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1702167017
1702167018
【程传】 以四之才,守常居宽裕之时则可矣,欲有所往,则未得也,加其所任,则不胜矣。
1702167019
1702167020
【集说】 赵氏汝楳曰:谓重柔之往,未得遂其有事之志,斯其为于蛊者之吝。
1702167021
1702167022
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1702167023
1702167024
【程传】 干父之蛊,而用有令誉者,以其在下之贤,承辅之以刚中之德也。
1702167025
1702167026
【集说】 项氏安世曰:六五得尊位,行大中,能以令名掩前人之蛊者也。故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言不以才干,而以德干也。
1702167027
1702167028
郑氏维岳曰:既曰蛊矣,何德之可承,夫使人不曰承敝而承德,若不知其为前人之蛊然者。
1702167029
1702167030
【案】 《程传》谓九二承以刚中之德,然凡言“承”者,皆就父子之继而言,故初之“意承考”,此之“承以德”,文义相似也,不以事承考,而以意承考。不承父以事,而承父以德,父之德著,则誉亦彰矣,承以德,正释“用誉”之意。
1702167031
1702167032
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1702167033
1702167034
【程传】 如上九之处事外,不累于世务,不臣事于王侯,盖进退以道,用舍随时,非贤者能之乎,其所存之志,可为法则也。
1702167035
1702167036
【集说】 陆氏铨曰:士何事尚志,志可则也,正是“高尚其事”。
1702167037
1702167038
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1702167039
1702167040
【本义】 地临于泽,上临下也,二者皆临下之事,教之无穷者兑也,容之无疆者坤也。
1702167041
1702167042
【程传】 泽之上有地,泽岸也,水之际也。物之相临与含容,无若水之在地,故泽上有地为临也。君于观亲临之象,则教思无穷,亲临于民,则有教导之意思也,“无穷”,至诚无敦也,观含容之象,则有容保民之心;“无疆”,广大无疆限也,含容有广大之意,故为无穷无疆之义。
1702167043
1702167044
【集说】 王氏弼曰:相临之道,莫若悦顺,不恃威制,得物之诚,故物无违也。是以“君子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
上一页 ]
[ :1.7021669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