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67045
1702167046
刘氏牧曰:岸高于泽,俯临之也。
1702167047
1702167048
胡氏炳文曰:不徒曰教,而曰“教思”,其意思如兑泽之深,不徒曰“保民”,而曰“容保民”,其度量如坤土之大。
1702167049
1702167050
俞氏琰曰:《临》有二义,以爻之阴阳言,则为大临小,以象之地泽言,则为上临下。
1702167051
1702167052
蔡氏清曰:“教思”,谓其一段教育成就人底意思也,教人以善谓之忠,味“忠”之一字,方见此之所谓“教思”者。
1702167053
1702167054
又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此可见君子教思之无穷。民吾同胞,以至鳏寡孤独,皆吾弟兄之颠连无告者也:必使皆乐其乐而利其利,可见君子之“容保民无疆”也。
1702167055
1702167056
【案】 临者,大也。“泽上有地”。泽之盛满,将与地平,大之义也。“教思无穷”,容保无疆,盖言王泽之盛大,所以沦浃之深,而渐被之广者。
1702167057
1702167058
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1702167059
1702167060
【程传】 所谓贞吉,九之志在于行正也,以九居阳,又应四之正,其志正也。
1702167061
1702167062
【集说】 吴氏曰慎曰:有守正,有行正,《临》初正与《屯》同。
1702167063
1702167064
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1702167065
1702167066
【本义】 未详。
1702167067
1702167068
【程传】 未者非遽之辞。孟子或问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又云:仲子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史记》侯羸曰:人固未易知。古人用字之意皆如此。今人大率用对巳字,故意似异,然实不殊也。九二与五感应以临下,盖以刚德之长,而又得中,至诚相感,非由顺上之命也,是以“吉”而“无不利”。五顺体而二说体,又阴阳相应,故象特明其非由说顺也。
1702167069
1702167070
【案】 君子道长,天之命也,然命不于常,故《彖》言“八月有凶”,而《传》:言“消不久”,君子处此,唯知持盈若虚,所谓大亨以正天之道者,则顺道而非顺命矣,以二为刚长之主,即卦主也,故特发此义,以与《彖》意相应。凡天之命,消长焉而已,方其长也,则不顺命,不受命,知盈不可久,而进不可恃也。及其消也,则志不舍命。知物不可穷,而往之必复也,《易》之大义,尽在于斯。
1702167071
1702167072
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1702167073
1702167074
【程传】 阴柔之人,处不中正,而居下之上,复乘二阳,是处不当位也。既能知惧而忧之,则必强勉自改,故其过咎不长也。
1702167075
1702167076
【集说】 李氏简曰:六三不中不正,处不当位,虽甘说此位,亦安足以有临乎?能知而忧之,强勉自改,则过咎不长也。
1702167077
1702167078
【案】 三之爻位不当,而四之爻位当,故其德有善否。然三之所处,位高势盛,不可甘也,而甘之,此其所以为不当也。四之所处,与下相亲,最切至也,而能至焉,此其所以为当也。是为借爻位之当不当,以明所处位之当不当,《易》之例也。
1702167079
1702167080
至临,无咎,位当也。
1702167081
1702167082
【程传】 居近君之位,为得其任,以阴处四,为得其正,与初相应,为下贤,所以“无咎”,盖由位之当也。
1702167083
1702167084
【集说】 郑氏汝谐曰:其位在上下之际,《临》之切至也,凡上之临下,唯患其远而不相通,四既近于下,其所处之位至当,是以“无咎”。
1702167085
1702167086
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1702167087
1702167088
【程传】 君臣道合,盖以气类相求,五有中德,故能倚任刚中之贤,得“大君之宜”,成“知临”之功,盖由行其中德也。人君之于贤才,非道同德合,岂能用也。
1702167089
1702167090
【集说】 沈氏该曰:能以其知行中者也。
1702167091
1702167092
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1702167093
1702167094
【程传】 志在内,应乎初与二也,志顺刚阳而敦笃,其吉可知也。
[
上一页 ]
[ :1.7021670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