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69017
【集说】 郑氏汝谐曰:三虽止而不与物交,而其危则实“薰心也”。 何氏楷曰:以强制,故“危薰心”,艮限者,强制之谓也。
1702169018
1702169019
艮其身,止诸躬也。
1702169020
1702169021
【程传】 不能为天下之止,能止于其身而已,岂足称大臣之位也。
1702169022
1702169023
【集说】 孔氏颖达曰:“止诸躬”也者,“躬”,犹身也,明能静止其身,不为躁动也。
1702169024
1702169025
王氏应麟曰:艮六四“艮其身”,《象》以“躬”解之,伛背为“躬”’,见背而不见面,朱文公《诗》云:“反躬艮其背。”
1702169026
1702169027
【案】 “止诸躬”,便是“艮其身”,但易其字为“诸”字尔,盖易其字为“诸”字,便见得是止之于“躬”。与夫正本清源,自然而止者略异矣,王氏解姑备一说。
1702169028
1702169029
艮其辅,以中正也。
1702169030
1702169031
【本义】 “正”字羡文,叶韵可见。
1702169032
1702169033
【程传】 五之所善者,中也。“艮其辅”,谓止于中也,言以得中为正,止之于辅,使不失中,乃得正也。
1702169034
1702169035
【集说】 余氏本曰:言不妄发,发必当理,唯有中德者能之。
1702169036
1702169037
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1702169038
1702169039
【程传】 天下之事,唯终守之为难,能敦于止有终者也,上之吉,以其能厚于终也。
1702169040
1702169041
【集说】 王氏申子曰:德愈厚而止愈安,是止之善终者也,其吉可知。
1702169042
1702169043
【案】 艮者,“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故于上言“厚终”,凡人之心,唯患其养之不厚,不患其发之不光。水蓄则弥盛,火宿则弥壮,厚其终,则万事皆由此始。
1702169044
1702169045
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1702169046
1702169047
【本义】 二者皆当以渐而进,疑“贤”字衍,或“善”下有脱字。
1702169048
1702169049
【程传】 “山上有木”,其高有因,渐之义也,君子观《渐》之象以居贤善之德,化美于风俗,人之进于贤德,必有其渐,习而后能安,非可陵节而遽至也。在己且然,教化之于人,不以渐,其能入乎,移风移俗,非一朝一夕所能成,故善俗必以渐也。
1702169050
1702169051
【集说】 杨氏曰:地中生木,以时而升,山上有木,其进以渐。
1702169052
1702169053
冯氏当可曰:“居”,积也。德以渐而积,俗以渐而善,内卦艮止,居德者止诸内也。外卦巽入,善俗者入于外也,体艮以居德,体巽以善俗、
1702169054
1702169055
【案】 地中生木,始生之木也,山上有木,高大之木也,凡木始生,枝条骤长,旦异而夕不同,及既高大,则自拱把而合抱,自捩手而干霄,必须逾年积岁,此开与渐之义所以异也,居德善俗,皆须以渐,以居贤德然后可以善俗,亦渐之意也。
1702169056
1702169057
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1702169058
1702169059
【程传】 虽”小子”以为危厉,在义理实“无咎也”。
1702169060
1702169061
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1702169062
1702169063
【本义】 “素饱”,如《诗》言“素餐”,得之以道,是不为徒饱而处之安矣。
1702169064
1702169065
【程传】 爻辞以其进之安平,故取饮食和乐为言,夫子恐后人之未喻,又释之云中正君子,遇中正之主,渐进于上,将行其道以及天下,所谓“饮食衎衎”,谓其得志和乐,不谓空饱饮食而已。“素”,空也。
1702169066
[
上一页 ]
[ :1.7021690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