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69633
【案】 “位不当”,即所谓刚失位而不中者,唯刚失位而不中,故戒以当过遇之,不然则有危矣,岂可长执此而不知变乎。
1702169634
1702169635
密云不雨,已上也。
1702169636
1702169637
【本义】 “已上”,太高也。
1702169638
1702169639
【程传】 阳降阴升,合则和而成雨,阴已在上,云虽密岂能成雨乎,阴过不能成大之义也。
1702169640
1702169641
【集说】 龚氏焕曰:密云不雨,《小畜》谓其“尚往”者,阴不足以畜阳而阳尚往也,《小过》谓其“已上”者,阴过乎阳,而阴已上也,一为阳之过,一为阴之过,皆阴阳不和之象,所以不能为雨也。
1702169642
1702169643
【案】 两卦“密云不雨”,龚氏谓皆阴阳不和之象是已,然《小畜》所谓“尚往”者,亦是阴气上行,与此爻“已上”同,非两义也。但《小畜》卦义喻在下者,则尚往者当积厚而自雨,此爻之义,喻在上者,则“已上”者,当下交而乃雨,意义不同尔。
1702169644
1702169645
弗遇过之,已亢也。
1702169646
1702169647
【程传】 居过之终,弗遇于理而过之,过已亢极,其凶宜也。
1702169648
1702169649
【集说】 孔氏颖达曰:释所以“弗遇过之”,以其已在亢极之地故也。
1702169650
1702169651
赵氏汝楳曰:“已上”未为极,“已亢”则极矣。
1702169652
1702169653
俞氏琰曰:六五曰“已上”,谓其已过也。上六又过甚,故曰“已亢”。
1702169654
1702169655
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1702169656
1702169657
【程传】 水火既交,各得其用为《既济》,时当《既济》,唯虑患害之生,故思而豫防,使不至于患也,自古天下既济,而致祸乱者,盖不能“思患而豫防”也。
1702169658
1702169659
【集说】 王氏申子曰:《既济》虽非有患之时,患每生于既济之后,君子思此而豫防之,则可以保其“初吉”,而无“终乱”之忧矣。
1702169660
1702169661
龚氏焕曰;水上火下,虽相为用,然水决则火灭,火炎则水涸,相交之中,相害之机伏焉,故“君子思患而豫防之”,能防在乎豫,能豫在乎思。
1702169662
1702169663
曳其轮,义无咎也。
1702169664
1702169665
【程传】 《既济》之初,而能止其进,则不至于极,其义自“无咎”也。
1702169666
1702169667
【集说】 徐氏在汉曰:初当方济之始,而曳其济险之轮,控制在我,则义无不济,此所以“濡其尾”而无咎,《象》故归重于“曳其轮”’也。
1702169668
1702169669
七日得,以中道也。
1702169670
1702169671
【程传】 中正之道,虽不为时所用,然无终不行之理,故“丧茀”七日当复得,谓自守其中,异时必行也,不失其中则正矣。
1702169672
1702169673
【集说】 何氏楷曰:二居下卦之中,以中感中,得其正应,故终必相孚也。
1702169674
1702169675
三年克之,惫也。
1702169676
1702169677
【程传】 言“惫”以见其事之至难,在高宗为之则可,无高宗之心,则贪忿以殃民也。
1702169678
1702169679
【案】 言“惫”以见成功之非易,如人之疾病,而以毒药攻去之者,其元气亦耗伤矣。苟无休养之方以复元气,则有大病之根也。
1702169680
1702169681
终日戒,有所疑也。
1702169682
[
上一页 ]
[ :1.7021696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