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213812
近者悦,远者来。
1702213813
1702213814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702213815
1702213816
君之好恶不可不慎焉。君好则臣为,上行则下效。
1702213817
1702213818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1702213819
1702213820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702213821
1702213822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1702213823
1702213824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702213825
1702213826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702213827
1702213829
孟子
1702213830
1702213831
孟子(Mencius,约公元前 371—约前 289)是儒家的大思想家,人们认为他的著作的重要性仅次于孔子本人的。跟孔子一样,孟子也为那个时代的疾患忧心忡忡。他说,骇人听闻的可怕事件正在电闪雷鸣般地涌现,可君主们却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过,跟孔子一样,孟子思想也有这样一个核心论点:人从根本上讲是善的(见“孟子和托马斯·霍布斯论人性”一栏)。
1702213832
1702213833
孟子认为,人类本性中的善被后天环境玷污了。不过在他看来,对于每个人来说,走向完善的可能性都依然存在:这就是追回失落的精神,唤醒忘却的心灵;就是让思想和感受合乎天性,就是遵循直觉和良知。
1702213834
1702213835
对于人类完善的可能性,孟子向来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任何东西只要照料得当,就都能够茁壮成长。因此,每个人都应当着力呵护、培养自己高尚、优越的一面,以便让这一面占据支配地位。是否让自己的生活走向完善,这取决于每个人自身。
1702213836
1702213837
人物简介 孟子
1702213838
1702213839
1702213840
1702213841
1702213842
孟子的出生地在今天的中国山东省境内。传说中他曾经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和孔子一样,他生活在一个政治风云激荡的时代;他一生中有四十年在外游历、教学。他的著作成了古代中国的“四书”之一,其基础是他对于人性本善的信念。以下引文反映了他的某些洞见。
1702213843
1702213844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1702213845
1702213846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1702213847
1702213848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1702213849
1702213850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1702213851
1702213852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1702213853
1702213854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1702213855
1702213856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1702213857
1702213858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1702213859
1702213860
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1702213861
[
上一页 ]
[ :1.7022138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