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385065
1702385066
“我不可能抱怨真主,真主做了他应该做的事,做了他想做的事。但我可以说政府只是为有钱人服务的,政府从来不为我们这些穷人考虑,从来不照顾我们,从来都不。”
1702385067
1702385068
《圣经·申命记》15:11里说:“那地上的穷人永不断绝。”
1702385069
1702385070
城市对于剥削那些廉价劳动力而言是最有效的一种形式。也因此开始了著名的工业革命:它吸引着无数贫穷的英国农民进入到城市,一旦他们定居下来,他们就只能做一份受到严重剥削的工作,但无论如何,工作就意味着食物。
1702385071
1702385072
我很反感有人凭空口说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没什么两样,不过在有些事情上确实没什么两样,例如剥削:在工业革命开始两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在第三世界国家,这种模式依然在运行着。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不断有新的城市崛起,也不断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在受到剥削。是什么样的悲惨境地才会造成那么多人,成百上千万人,心甘情愿地把自己贱卖出去呢?但很多人还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自己身后还有很多人连工作都没有。
1702385073
1702385074
我们该怎么做呢?为了社会正义,我们要脱下这些穷苦人民制作的衣服,从此赤身裸体吗?我们会多同情他们几秒吗?我们该对自己说是因为我们他们才能有活干,才能有饭吃吗?还是说我们保持沉默,仅仅是保持沉默呢?
1702385075
1702385076
有人说坎兰格查的贫民根本不在乎国家大事或是政治之类的事情,因为他们只顾着寻找食物,他们说,这才是这些穷人真正的罪孽。
1702385077
1702385078
穷人们真正的罪孽。
1702385079
1702385080
在达卡最昂贵的酒店的前厅里,我的一位记者朋友向我引荐了中间人N.。他们也是在贸易中获益的人:西方品牌把需求告诉这些中间人,中间人再在当地寻找廉价劳工。N.手下有三十几个劳工。他的脸上挂着微笑,穿着件高档衬衫,手上还戴着表。N.点了一杯卡布奇诺,他说这里很多工人都是靠做服装过活的。“靠做服装过活”,他竟然这样对我说。实际上他赚的钱要比付给工人的钱至少多六倍。他说品牌商一方面提高着商品的价格,另一方面在压低给工人的工钱,而他们这些中间人已经很努力地进行谈判了。他说得有点心不在焉,因为在这个达卡最昂贵的酒店的前厅的大屏幕上,正在放着一场板球亚洲杯赛,孟加拉国对印度。
1702385081
1702385082
“板球是我最大的爱好。干这项运动的都是真汉子,板球精神象征着真正的为了生命而斗争。”
1702385083
1702385084
在这最昂贵的酒店的前厅中,一块有花纹装饰的玻璃前面,站着一位女员工,她的手中拿着一把好似最昂贵球拍似的拍子。她就如猎豹一般埋伏、出击、挥拍……拍子吱吱作响,闪出了一点光亮:又一只苍蝇被电死了。也许她是在为客人们清理着环境,也许她只是为了跳上舞台让别人不要忽视自己的存在,让人们不要忘记她。不要忽视她,不要忘记她。她的脸上露出了绵长而满足的微笑:没有什么其他的词汇能描述那位女士面对死苍蝇时的心情了。
1702385085
1702385086
(此时此刻,在我写下这几页纸上内容的时候,又发生了一起楼房倒塌事故,遇难者有1100名。据说前一天因为发现了几条裂缝,政府清空了一座有3000名工人的八层楼房,但后来雇主说不进楼工作的人就拿不到当月的工钱。然后所有人都又回到了楼里开始工作,两个小时后,这座楼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就倒塌了。人们说那位雇主是执政党的一位要员,也有人说在孟加拉国每五位政府官员中就有一位是服装厂厂主,不做服装生意的官员则都去搞工业投资了,所以尽管这个国家贿赂之风盛行,也没有人想改变现状。在这里,政治就是为经济服务的,没有人想掩饰这一点。)
1702385087
1702385088
很难把法特玛或是阿卜代尔当作是幸运的人:他们有工作,但是同时也在被剥削着。塔丝利玛或者蒙塔兹或是穆罕穆德没有这么“幸运”:他们没法向任何人索要东西,他们没有可以联合起来的工友来一起为了改善工作条件而努力,他们甚至不知道第二天是否还会有吃的。他们迫于生活压力,尽了最大的可能去工作,因为如果他们不工作他们就什么都没有了。
1702385089
1702385090
换句话说:他们吃到的东西更少,他们想过上法特玛或是阿卜代尔的生活。
1702385091
1702385092
再换句话说:在某些时间、某些地方,在这儿,在达卡,现在,或是在其他很多地方、很多时间中,饥饿模式都是这么运作的。
1702385093
1702385094
1702385095
1702385096
1702385098
饥饿 关于饥饿(三)又是清汤
1702385099
1702385100
在1957年,我成了29.5亿人中的一员。我并不独特,我和其他29.49999999亿人一样。现在情况变糟了,世界总人口翻了不止一番: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增加了一倍,而且还在继续。如今全球人口已经超过了70亿。
1702385101
1702385102
两千年前,在那个封建王朝制度依然盛行、那位犹太神子出生的年代,世界上只有不到3亿人,而且人口增长速度非常缓慢。人类用了十五个世纪才使人口总数翻了一倍,但是从那时起增速就开始加快了。1900年时人口数大约是17亿,1950年就达到了25亿。据统计1999年10月12日时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60亿。而据说2050年时这一数字将达到90亿,而且地区间的人口分布也将进一步失衡:亚洲依然会拥有超过世界人口总量一半的人口数,但是欧洲的人口数将只占不到7%,而在20世纪初这一数字还是接近25%。与此同时,非洲人口比将翻倍,达到20%。
1702385103
1702385104
人口实在太多了,增速也实在太快了。如果一位历史学家具有敏锐目光的话,他一定会说我们这个时代与其他时代最大的不同之一可能就是人口增长速度太快了。(人们可能都不敢再提博尔赫斯那句经典的笑谈了:“镜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因为它们使人的数目倍增。”)
1702385105
1702385106
但人们肯定会去研究这个星球是怎样从连5亿人都养活不了变成了能够给50亿人提供足够食物的。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了。
1702385107
1702385108
饥饿有很多诱因,然而缺乏食物已经不在此列了。
1702385109
1702385110
1970年,56岁的诺曼·博洛格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时任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主席的奥瑟·利奥内斯在为博洛格颁奖时说:“长久以来,世界都有着两个巨大的恐惧:对人口数量剧增的恐惧和对核的恐惧,两者带来的威胁是近似的。在这种局面下,博洛格博士挺身而出,解决了一个看似无解的问题。他给予了我们新的希望,并且会带来和平和真正的生活:绿色革命。我们将这个将颁给他,他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配得上这个奖,因为他为饥荒世界带来了食物。我们颁给他这个奖也是希望他的成果在给世界带来面包的同时,也能够带来和平。”
1702385111
1702385112
这种担忧是持续性的:1974年,时任尼克松政府国务卿的亨利·基辛格在罗马召开了一个旨在制定对抗饥饿政策的会议,在闭会时他宣布说:“在十年内,将不会再有任何一个孩子饿着肚子上床睡觉”。十年很快就过去了:1984年是一个充满问题的年份。
1702385113
1702385114
在那些年,马尔萨斯人口论重新成了最受人们推崇的理论之一。斯坦福大学生物学教授保罗·埃尔利希凭借1968年出版的《人口爆炸》一书成了风云人物,他在该书中首次提出:“为养活全人类而进行的斗争已经结束。在70年代将有上亿人饿死,无论何种形式的援助都毫无用处。要采取降低不断上升的死亡率的行动已经太迟了……”
[
上一页 ]
[ :1.7023850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