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48171e+09
1702481710
1702481711 ●形成侵犯剧本。Huesmann(1988)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概念,认为儿童在观看暴力片的时候,会发展出一套侵犯性的剧本(aggressive scripts),这个剧本表明了侵犯事件发生的顺序,它存储于记忆之中,指导着一个人的行为。比如我们在前面讲过的Bandura的研究就反映了这样的剧本。
1702481712
1702481713 ●认知启动(cognitive priming)。一些心理学家用武器效应把一些侵犯性的线索和侵犯行为的产生联系在一起,并指出这些线索最终引发暴力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刺激对侵犯行为具有诱发作用,我们把由这些刺激引发暴力行为的现象叫做认知启动。
1702481714
1702481715 2.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
1702481716
1702481717 人们非常关心色情题材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黄色书刊、色情暴力片是否会增加犯罪?传播媒体的色情内容对暴力行为的刺激到底有多大?这些一直是人们想要弄清楚的问题。60年代后期美国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研究黄色书刊对人的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与大多数人的预期相反,该委员会的研究表明这些东西与反社会行为的上升并无关系,青少年罪犯所接触的黄色书刊并不比同伴多。他们在分析性暴力罪犯时发现,这些人早期的家庭背景中,在性问题上很保守而且被限制。其他心理学家在研究这个问题时还指出,年轻人在性犯罪问题上的行为主要受同伴的影响,而不是媒体的影响。但是这一结论受到了批评,尤其是女权主义者,她们宣称,某些黄色书刊贬低了女性的地位,从实际上鼓励了性暴力。也有人发现,在媒体暴力与侵犯行为的关系中,性别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Malamuth(1982)比较了观看暴力色情片、非暴力色情片以及中性影片对青少年侵犯行为的效果,发现暴力色情片增加了男性而非女性对性暴力的态度,使男性被试产生更多的性幻想。
1702481718
1702481719 那么,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到底是怎样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的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了色情文学中对性暴力的描写。发现在一个典型的性暴力场景中,当一个男性对一个女性施暴时,经常体现着一个一致性的性脚本:最初她会抵抗,但逐渐地她被性唤醒,停止了抵抗,最后她完全进入了快乐状态,并不断地要求更多。就像在《飘》中,斯加丽被带到床上的时候还是抗拒和踢闹的,但是当她醒来时,就又放声歌唱了。据此,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观看这样的小说情节,不仅会歪曲女人对性侵犯的真实态度,而且会增加男人对女人的性侵犯行为。
1702481720
1702481721 3.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
1702481722
1702481723 随着电子游戏产业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关注电子游戏的影响问题了。许多研究发现电子游戏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工具,健康的电子游戏能够使人们学会健康的行为。作为一种娱乐产品,电子游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但与此同时,由于其中暴力和血腥内容的泛滥,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人们从“杀人游戏”中会学到什么呢?
1702481724
1702481725 从1972年推出第一个乒乓球电子游戏,到后来逐渐发展到掺杂了血腥暴力游戏,只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80年代中期的任天堂时代,游戏发展成为中等强度的暴力内容。90年代的3D以及21世纪初期的未来战士游戏,暴力内容越来越多,表现手段也越来越逼真。据统计在21世纪初,电子游戏的年销售量达20亿美元,2到17岁的未成年人,平均一周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为7小时。而在一项针对四年级学生的调查中,59%的女生和73%的男生说暴力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
1702481726
1702481727 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美国的阿肯色州和科罗拉多州,青少年模仿暴力游戏中的人物,甚至扮演刺客,这一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暴力游戏的关注。人们开始担心:当年轻人在游戏中体验过肢解人体之后,是否会把游戏移植到现实生活中?尽管没有证据支持这种推测,但Anderson等(2004)对36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与非暴力电子游戏相比,玩暴力电子游戏更能对人们产生如下影响:
1702481728
1702481729 一是引起生理唤起,如心跳加速和血压升高;二是引发侵犯性思维,如Anderson(2002)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当大学生在玩一组暴力游戏后,请其对被追尾司机的行为进行预测时,他们更倾向认为司机会做出侵犯性反应,如言语辱骂,打架,踢破窗子;三是唤醒侵犯性情绪,发泄不良情绪;四是诱发侵犯性行为,玩过暴力游戏的儿童,在与同伴相处时,更容易表现出侵犯性行为;五是减少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玩暴力游戏之后,助人行为的频率降低。
1702481730
1702481731 进一步研究也发现,玩暴力游戏的时间越长,这种效应越明显。所以心理学家呼吁,父母应该关注孩子周围的媒体,以保证孩子接触健康的媒体。至少在家里,父母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孩子参与健康的游戏。父母也可以与邻居一起,共同为孩子建立良好的成长网络,而学校也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游戏的指导。
1702481732
1702481733
1702481734
1702481735
1702481736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 [:1702479916]
1702481737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 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1702481738
1702481739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其中助人行为的涵盖范围要大于利他行为。利他行为(altruism)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而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这两种行为的区分并不多,这不仅是因为意图难以把握,还因为二者都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对其加以鼓励要比区分更重要,所以心理学家常常把二者放在一起加以讨论。
1702481740
1702481741 (一)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1702481742
1702481743 1.进化心理学
1702481744
1702481745 达尔文很早就认识到进化论存在着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它如何解释利他主义行为?如果人们首要的目的是确保自己的生存,为什么人们在必须付出代价的情况下帮助他人?按照这个思路,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利他行为将会消失。因为那些以此方式行动、将其自身置身于危险中的人,将会比自私的人产生更少的后代,所以自私行为的基因应该更可能遗传下去。要真是这样的话,谁会去帮助别人呢?
1702481746
1702481747 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常常偏好那些能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任何能促进生存和增加繁衍后代几率的基因将会代代相传。而那些降低我们生存机会,导致疾病和减少繁衍后代几率的基因,将较少遗传下来。
1702481748
1702481749 E.O.Wilson(1975)等人提出社会生物学把进化论的原理用来解释利他行为。他认为,从个体来讲,利他确实使一个人处于危险之中。但对群体而言,利他却有利于整个群体。他举例说,一只雄性的鸟为了保护自己的六个后代,而假装受伤,引开了攻击它的鸟巢的猛禽,最后自己献出了生命。从个体角度看,它的基因消失了,但它这样做却保存了它的六个后代的生命,每一个后代有它二分之一的基因。这样整个群体的基因库就从一变为三。因为个体的牺牲而使种群进一步扩大,从而使利他基因得以保存并在群体中形成优势。
1702481750
1702481751 Buss(2005)进一步提出了“进化心理学”的思想,试图依据自然选择法则和遗传因素,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Dunbar&Barrett,2007;Pinker,2002;Tooby&Cosmides,2005)。进化心理学从几个方面来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
1702481752
1702481753 一是亲缘保护:基因使我们愿意关心与我们有亲缘关系的人。能够提高基因存活可能性的自我牺牲就是为自己的亲戚做奉献。在Burnstein(1994)的研究中,被试报告他们在类似房子失火这种生死关头,会更可能帮助血亲而非无血缘关系的人;而在非生死关头,人们帮助血亲的可能性并不比非血亲更多,这支持了人们更可能采取确保他们自己的基因生存的方式。无论男人还是女人,美国人还是日本人,在生死关头都遵循着这一亲属选择法则。在这个研究中,人们报告的是他们认为他们将做什么,这并不能直接证明在一场真实的火灾中他们就一定更可能救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而非表(堂)兄弟姐妹。然而一些真实的例子,和这些结果相一致。Sime(1983)的研究显示,一场火灾的幸存者报告说,当他们开始察觉火灾时,在逃离建筑物之前,寻找家人的可能性比寻找朋友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1702481754
1702481755 二是群体选择:生物学家Robert Trivers认为,一个有机体帮助其他个体,是因为它期待得到回报性的帮助。付出者希望日后成为收获着,不做出互惠行为则会受到惩罚。在基因竞争中,如果说个人的私利性必然会获益的话,为什么人们还会帮助陌生人呢?为什么还会帮助那些没有资源也没有能力回报的人呢?是什么使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手榴弹呢?达尔文认为,其中一个答案就是群体选择:当群体之间进行竞争时,相互支持的、利他的群体比不利他的群体会持续更长的时间(Krebs,1998;Mc Andrew,2002;Sober&Wilson,1998)。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来自群居的昆虫——蜜蜂和蚂蚁为了自己族群的生存会忘我地劳作。从最小程度上说,人类显示的内群体忠诚,通过牺牲自己来支持所谓的“我们”,有时是可以与这些昆虫媲美的。
1702481756
1702481757 2.社会进化论
1702481758
1702481759 尽管进化心理学这一类的观点很吸引人,但它也极容易招致批评,因为人们认为遗传和基因因素要比社会因素更为重要。Campbell(1975)提出的社会进化论就反映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共识,这种理论认为,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将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和技术。因为助人与利他行为是遍布于整个社会的行为,因此它们也在进化中得到了提高,并已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社会进化论认为有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
[ 上一页 ]  [ :1.70248171e+09 ]  [ 下一页 ]